殷都区人民医院:生命守护 医养结合科的晚晴温度
更新时间:2025-08-02 关注:3032
在殷都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科的病房里,92岁的李奶奶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因阿尔兹海默症长期卧床的她,依靠胃管维系生命,右眼外侧一道陈旧的皮肤裂口,是护理团队每日重点观察的“生命信号”。
危急时刻:细微之处见专业
7月30日中午,白班护士在为老人进行鼻饲注食时,敏锐地发现其右眼旧伤边缘渗出新鲜血迹,眼白充血明显。这一异常立即引起警觉——经验丰富的护士判断情况远超普通伤口变化,迅速通知护士长闫琪。闫琪赶到后,确认伤口撕裂范围扩大,存在感染风险甚至可能影响眼部功能。她当机立断:安排护士准备无菌换药包,联系眼科主任李会丽会诊,同时以平稳专业的语气向家属通报情况,安抚焦虑情绪。
李会丽主任立即携带器械包抵达现场。经细致检查,确认角膜未受影响,但伤口撕裂已达1cm,需立即缝合。缝合过程中,闫琪守在老人耳畔轻声安抚,用温暖的话语缓解她的紧张。仅10分钟,伤口缝合完毕,护士随即涂抹抗感染药膏,并调整床头角度避免眼部压迫。随后,闫琪通过视频向家属展示了止血后的伤口、详细护理记录,从发现到处理完毕仅30分钟。家属看到老人状态平稳、护理流程严谨,终于放下心来,连连致谢。
日常守护:藏在细节里的“生命密网”
这场紧急处理,只是护理团队数年如一日精细化照护的缩影。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科室为她建立了涵盖生理、心理需求的“生命档案”:
胃管护理:注食前必回抽胃液确认位置,注食速度精确控制在每分钟30毫升,结束后维持半卧位30分钟防止误吸。
移动监测:护士巡视绝非“打卡式走过场”,而是“移动的监测站”——测体温时观察面色,翻身拍背时检查尿湿痕迹,擦脸时通过指腹触感评估压伤风险。正是这种融入每个动作的观察力,让眼角血迹在第一时间被发现。
风险预警:科室有一套“隐形杀手”防御体系——每两小时翻身保持30度体位防压伤,管路固定处每日检查皮肤并标记末端防滑脱,每周三次肺部理疗配合叩背排痰,如同为老人筑起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
个性化护理:一人一策的温度
面对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认知障碍,护理团队以“柔性智慧”应对挑战。李奶奶常因烦躁拉扯胃管,团队便设计“手部安抚方案”:手边放置柔软毛绒玩具,既满足触摸需求,又避免危险行为。这些细节背后,是“以人为本”的精准服务理念。
多学科协作:打破壁垒的守护链
科室走廊墙上挂着一幅“协作地图”,内科、康复科、营养科等联系方式一目了然,承诺“15分钟响应”。李奶奶的肌肉萎缩有康复师定制的被动训练方案,鼻饲营养液由营养科根据体重、代谢率精准调配。此次眼部处理,从急症缝合到后续抗感染护理、康复跟进,各科无缝衔接,正是“打破壁垒”协作模式的生动实践。
家属信任:从旁观到共护的桥梁
家属的信任是护理闭环的关键。李大娘女儿每周两次探视时,护士会递上“护理周报”,饮食量、血压波动等数据一目了然。科室坚持“说人话沟通”——解释病情时必讲清原因、风险、措施效果,还手绘“应急流程图”传授基础技巧,让家属从“焦虑旁观者”变为“安心参与者”。
这些专业与温度,源于殷都区人民医院“11412”发展思路的落地生根——以党建引领,将“以人为本”融入每个护理动作。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测温时的额外观察、翻身时的压伤排查、安抚时的轻声细语……无数细节织成守护生命的经纬。
傍晚夕阳洒进病房,护士查看李奶奶眼睛时,老人缓缓睁眼,嘴角扬起微微笑意。光影落在她脸上,也映照着护士胸前的“医养结合科护士”工牌。这里用专业对抗时间的侵蚀,用温暖守护尊严的延续,让每个生命的晚年都能从容、安宁地度过。
-
·河南省人民医院名医名家送健康义诊活动在殷都区人民医院顺利开启2024-11-27
-
·殷都区人民医院:生命守护 医养结合科的晚晴温度2025-08-02
-
·殷都区人民医院开展“八一”建军节退伍军人座谈会2025-08-02
-
·殷都区人民医院开展护士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之第三十二期读书会2025-08-02
-
·殷都区人民医院:凝心聚力谋发展 医保合规促民生2025-07-31
-
·国家医改专家朱洪彪一行莅临殷都区人民医院调研指导医改工作2025-07-31
-
·殷都区人民医院: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守护医患双方权益2025-07-28
-
·热烈祝贺殷都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省级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心评审2025-07-28
-
·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义诊活动在殷都区人民医院顺利举行2025-07-21
-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温暖与信任:殷都区人民医院用实力守护患者健康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