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寿衣》一文在各界引起强烈好评
更新时间:2020-11-29 关注:164
近日,由作者于春生撰写的散文《母亲的寿衣》在网上刊发后,各界好评反响强烈。《母亲的寿衣》是一篇倡导优良家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作。作者怀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用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父母子女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相互帮扶共度难关的情节、感人肺腑的家庭生活细节的描写,把母亲勤劳、善良的高贵品质,一切为家庭子女着想的伟大人格和坚定坚韧、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让人在激动、感动的过程中受到震撼、受到教育、受到启迪。本文在网上刊登后,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及转发,因读者的迫切要求,经作者同意现将此文及部分留言再次刊发。
母亲的寿衣
作者:于春生
娘去世五十多年了,我常常想起娘。每当想起娘临走时穿的那身简朴的寿衣,心里就酸酸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灾荒年”总算熬过去了。好日子刚要露出个头,娘却病倒了。一九六三年冬天,每到吃饭时,娘常常离开饭桌,到后院把吃进去的饭菜呕吐出来。经当地医院检查,娘患的是贲门癌。在北京工作的姑姑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邀娘去北京治病。
快过年了,爹娘却走了。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俺家里却不团圆。爹娘走后,家里就剩下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我排行老三,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俩弟俩妹。时年哥哥二十岁,最小的妹妹只有五岁。除夕之夜,周临四舍,红灯高挂,鞭炮声声。俺家里却是冷锅冷灶,了无笑声。兄弟姊妹们像一群无助的羔羊,难过地依偎在炕上,思爹更想娘。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期盼着娘的病尽快治好!期盼着爹娘早日平安归来!
春节过后,日思夜盼的爹娘回来了。少不更事的我,满以为娘是在北京大医院动的手术,她的病肯定已经治好。事后得知,爹曾悄悄告诉过哥哥:“你娘的病治晚了,虽说在北京的医院动了手术,可是瘤子长得太大,已经转移,没能拿出来。”
冬去春来,天气转暖,院子里的花儿开了,老槐树也披上了绿色的新装。这天上午,阳光和煦,春风送暖。我搬把椅子放到院子里,双手搀扶着枯瘦如柴、颤颤巍巍的娘坐在椅子上。啊!整整一个冬天没有享受到这大自然的阳光了。娘坐在椅子上,满目深情地凝望着这熟悉的房屋、院落,还有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这院落虽小,房屋虽旧,可这毕竟是娘操劳了一生的老窝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着爹娘新婚燕尔的欢欣与快乐,承载着母亲生儿育女的幸福与喜悦,记录着母亲勤劳善良的一生。我坐在小马扎上,身子依偎在娘的怀抱,那是多么地温馨与幸福呀。娘用枯瘦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深情地呼唤着我的乳名,低声叹息着说:
“唉!小黑呀,你娘的病治晚了。这次去北京治病,花了钱,开了刀,可肚子里的瘤子并没拿出来。他们都瞒着我。其实,我心里都清楚。你摸摸,娘肚子里的瘤子,硬得就像块石头!”
随说着,娘拉起我的手,放到了她那薄软松弛的肚皮上。 隔着肚皮,我清晰地摸到了娘肚子里的瘤子,很大、也很硬,像一块边缘毛糙的石头。我的脸深深地埋进了娘的怀里,抑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浸湿了娘的衣襟。悲痛欲绝的我,真想放声痛哭一场。可是,我忍住了,绝不能让娘看到我的泪水,那样她会更伤心难过。在俺的家里,娘,不仅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她更是全家人的顶梁柱。潍坊解放时,父亲担任街居主任。公私合营后到市百货公司供职,三十岁不到就被提拔为中层干部。解放初期的那些年,家里虽说人口多,收入少,可日子过得倒也是其乐融融。整风、反右运动中,父亲响应党的“大鸣大放”号召,给单位领导写了一张“反官僚主义”的大字报,遂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呈报地委审批时,被界定为“属阶级立场模糊,不够右派分子”。爹虽说没被打成右派,可单位仍以“阶级立场模糊,不适于现职工作”为由,强行令其退职。 父亲退职后,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没有了,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在这危难的时刻,早年参加革命,在北京工作的姑姑,还有在成都部队的叔叔,向俺家伸出了无私的援手。她们每人每月分别给家里寄十元钱。十元钱,现在看似乎算不了什么,在当时那可是全家人的“救命钱“。每当收到这“救命钱”,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着我们去粮店,先买出全家人的供应粮。其余吃穿花用,全靠娘去设法打理。
“灾荒年”时期,粮食奇缺,水肿病、饿死人是常有的事。一般家庭都很难熬得过去,像俺这样的家庭,就更是难上加难。“灾荒年”过后,我每逢去北京,姑姑总是大惑不解地说:“我至今闹不明白,“灾荒年”你们到底是怎么过来的?我和你姑父都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抚养两个孩子都吃力。你们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孩子又那么多,“灾荒年”你们没被饿死,这简直就是奇迹!”
之所以出现奇迹,那是因为俺家有一个“能娘”!
度荒期间,为了勉强糊口,娘领着我们,把自家的后院打造成了“副食基地”。娘是饲养高手,她喂养了十几只鸡、七八只鸭子,还有两只羊。鸡、鸭下了蛋,可以自家吃,还能拿出去换粮食。现挤的羊奶,既新鲜又富有营养。我们还喂养了几十只兔子,地上垒个窝,地下挖个洞,隔三差五,就抱出一窝毛茸茸的小兔子。饿得实在撑不下去了,父亲便杀只兔子,或炖或炒,给我们打打牙祭解解馋,剪下来的兔毛还能卖钱。俺家的后院虽说不算大,可娘却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搞起了立体种植。地上种着白菜、韭菜、萝卜、茄子、西红柿、向日葵;靠着四周的院墙,种满了山药、眉豆、豆角等攀缘植物。院子的上空是用竹竿、木棍搭成的架子,上面爬满了南瓜、丝瓜、葫芦等。在娘的熏陶带领下,我们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天不亮,我和哥姐弟妹便挑着罐子到附近的湾里挑水浇地,到城外坡里拾菜拔草,喂鸡、喂羊、喂兔子。
“灾荒年”过后,自由市场开放了,娘又领着我们做起了小买卖。去烟台贩卖过鱼虾,到淄博贩卖过陶瓷。娘得病前,还在博古街上开了一家以娘的名字命名的“德英洗染店”。那时,俺家的后院又成了大染坊。草棚里支着煮染料的铁锅,墙根处摆放着几口染色的陶瓷大缸,竹竿搭成的架子上,晾晒着漂染好的各色布料。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娘既是勤劳善良的化身,也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丈夫和孩子,娘没白没黑的干。逢年过节,娘更是白天黑夜连轴转。打纥褙、搓麻线、纳鞋底、上鞋帮,织帽子,缝衣裳。大年三十晚上,从未见娘睡个囫囵觉。初一清晨,全家九口人,无论大人、孩子,个个都穿上娘做的新鞋、新衣裳,街坊邻居见了,没有不夸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娘,俺家的日子将会是如何度过?我眼含泪水,双手使劲攥着娘的手,生怕癌魔把娘夺走。
娘虽说不懂医学,可她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娘双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庞,泪水顺着鼻夹滴淌在我的脸上,悲痛惆怅地对我说:“小黑呀,娘舍不得你们啊!娘若走了,你们的日子可咋过哇!”
癌魔在无情地吞噬着娘的身体。到了五月份,娘已经是滴水难咽了。娘如风中残烛,命悬一线,危在旦夕。该为娘准备后事了。可此时,俺的家里早已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就连给娘买身寿衣的钱也没有哇!
望着奄奄一息的母亲,父亲——这个一向被娘伺候惯了的、平时连饭都不会做的“胶东大男人”,为了让娘能够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他毅然拿起了针和线——爹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亲自为妻子做寿衣。爹不会做衣服,更何况是寿衣。他找来了几本学习剪裁的书籍,一边学一边干。看到俺娘睡熟了,爹便手拿着软尺,蹑手蹑脚,悄悄地测量着娘的头围、肩宽、袖长、裤长等尺寸,一边量一边记在小本子上。量好尺寸以后,爹先找一些废旧纸片铺在桌子上,比照着服装剪裁书中选定的式样,仔细地计算着尺寸。然后将纸片剪裁成衣服各个部位的小样,再用浆糊把这些纸片黏糊成衣服的形状。待偷偷测试合身后,爹又翻箱倒柜,找出些家中旧有的黑色布料,比照着纸片小样,仔细地进行剪裁。布料剪裁好了,爹便一针针、一线线,精心地进行缝制。初学针线活的父亲,手指头硬的像根棍子,缝衣服的动作是那样的笨拙,不时被缝衣针刺破手指头。尽管流着血,他依然是那样的认真与执著。爹给娘缝制的寿衣是简朴的,上面连一丝装饰的花纹图案都没有。可这简朴的寿衣,却是爹用心血缝制的,其中浸透着爹对娘的那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娘去世的前几天,瓢泼大雨下了一个上午,到下午两点多,依然没有停息的迹象。家里那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再也承受不住这狂风暴雨的蹂躏了。麦秸秠成的草屋顶,许多地方已经沤烂塌陷,漏下的雨水洇湿了屋顶纸糊的虚棚。北屋后面的夹道墙,青砖砌就的墙头早已残缺不全,石灰墙皮大片剥落,裸露的土坯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沟壑。我忐忑不安地站在西间屋的北窗前,密切注视着夹道墙的险情。突然,我发现夹道墙西头土胚的裂缝在急剧扩大,禁不住大声喊:“爹!西边的夹道墙要塌了!”
话音未落,已经被雨水泡囊了的夹道墙,如折了腰一样,软软地、无力地坍塌了下来。此时,我已顾不得这些,我最担心的是娘住的东边那间屋。那间屋漏雨的地方多,起初,雨水只是洇湿了虚棚的四个角,随着漏雨地方的增多,虚棚洇湿的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
“爹,这虚棚危险,快把娘抬到西间屋吧!”
这时,爹也意识到虚棚将有塌落的危险。他急切地招呼着我们:
“快!都搭把手,把你娘抬到西间屋。”
说着,爹托起了娘的头,我和大强弟托住了娘的腰,两个妹妹托起了娘的腿和脚,全家人齐心协力,先把娘从炕上托起来,又小心翼翼地将娘抬到了西间屋。刚把娘安顿好,就听到娘居住的东间屋传出了“嘭”的一声闷响,屋顶的虚棚全部塌落了下来。满屋子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破碎的纸片、秫秸杆、电灯线等杂物,横七竖八地掉落在炕上、地下。啊呀,好悬!幸亏早把娘抬了出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农历五月十六日凌晨,娘穿着爹亲手缝制的那身简朴的寿衣,无限眷恋地离开了我们。
娘走了,家里的天塌了!三十八岁的父亲,拉扯着我们弟兄姊妹七个,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面对这荆棘塞途、枯鱼涸辙的境地,全家人没有气馁,没有低头,挺直了腰杆,手挽手,肩并肩,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共渡难关。白天,哥哥姐姐上班,我和弟弟妹妹上学。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小桌前,糊信封,缝草篮里子、拆剔石棉绳,只要有收入,什么活都干。那时,兄弟姊妹年龄小,没文化,可有的是志气和体力。哥哥领着我和弟弟,从城墙上撅土,去湾里挑水,和泥,脱土坯卖钱。放假期间,我到建筑工地当小工,大弟弟小学没毕业,骑着自行车,拖着冰糕箱,走街串巷卖冰糕。大妹妹十三岁就进工厂当了学徒工。小弟弟八岁就学会了做饭蒸馍馍。
经历了寒冬的洗礼,迎来了灿烂的春天。苦水中泡大的我们,如今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日子过好了,越发想念故去的爹娘。娘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到死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能穿上。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越发觉得对不住娘。其实,我心里也明白,在当时的条件下,那确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爹是尽了心的。娘临走时穿的那身寿衣虽说简朴,可那毕竟是爹用心去缝制的!送走了母亲,父亲独自一人把我们拉扯大。兄弟姐妹都结了婚,生了孩子,爹直到七十六岁去世,仍孑然一身,终身未再婚娶。
母亲的寿衣,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它使我懂得了善良、坚强和感恩!它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附:读者感言集萃
于老师好,这是今日头条刊登《母亲的寿衣》后,读者给您的留言:
“看的我泪流满面,想起了我去世快一年的娘。我娘去世的画面我一直忘不掉,娘走后心里就空了一样。做任何事情都没了动力,觉得娘在世时没能好好照顾内疚。我20岁离开安徽老家到南京谋生,到现在已经30多年。我15年查出身患癌症,为了不让娘担心一直瞒着娘,直到18年娘去世都不知道。但我总觉得娘又是知道的,写到这里泪眼朦胧,太想娘啦!愿所有人善待老人不留遗憾!”
——史超君
刚一看散文的题目,已使我泪蒙双眼,不由得想起了我逝去五十多年的双亲 可以说整篇文章我是流着泪读完的。 你的童年生活我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记得你平时都是衣着整洁,懂事有礼的样子,可以看出你有一位勤劳智慧的母亲!。
那个年代我们都受苦了,我也是早年丧父丧母,一个病姐一个幼弟。面对社会的冷眼和讥讽,面对失去双亲,无人理睬的处境,面对一下子失去任何经济来源的无助,一个十七岁的女孩何其之难! 往事不堪回首!
你能将当年的困苦和心中的遗憾写出来并能感动别人,很不容易,也很坚强!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也请你不要老沉浸在过去的遗憾中,毕竟现在的我们早已不是当年了。
我实在提不出什么建议来,只是回应一下看文章的感受。
——故乡明月
“这两天老婆婆住院,忙的一塌糊涂,现在稳定了,我也轻松了。刚才在病房把《母亲的寿衣》读给他们听,在坐的老人、青年都哭了,其中东营油田原工会主席已泣不成声,说:于春生这是写我的娘啊,写全国千千万万个娘,太感人了,只有这代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已转发给他,病房里好几个人都要我转发给他们,回去让他的朋友看看,娘是多么伟大!”
——邹玉杰
“大哥看完了眼泪还是止不住,现在还没平静下来。您写的不止您的娘,是有代表性的,后面再交流,已失声。”
——邹玉杰
语言无法形容完全我的感受,尤其您之前《母亲的寿衣》那篇,从看第一段开始,我就哭得稀里哗啦,看完许久,哭都停不下来。不但文字流畅优美,真情实感直击心底!假如您的文章在语文课本里,我的文学修养早能提高上百倍了。
——潍坊读者澄想想
收藏了这篇。时常拿出来翻看拜读,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潍坊读者澄想想想春生吾弟:我含着激动的泪水读完了兄弟的大作,中间甚至有几次泣不成声!深感“母亲的寿衣”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倡导优良家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作!作者怀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用特别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父母子女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相互帮扶共度难关的情节、感人肺腑的家庭生活细节的描写,把母亲勤劳、善良的高贵品质,一切为家庭子女着想的伟大人格和坚定坚韧、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让人在激动、感动的过程中受到震撼、受到教育、受到启迪!如果发表,定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深深悼念母亲!祝贺创作成功!
——杜庆生
让人伤心之后又是满满的正能量,这正是文章的高明之处!
——杜庆生
我看到了你写的《母亲的寿衣》,我想看又不敢看。我知道,我要看必定是流泪的。
自从母亲走了以后,"娘“就变成了我的泪缐。只要触动她,我的眼眶就会湿润起来。再往下看或再往下想,思念母亲之苦就会无声的涌进我的身体。泪就会滴下来,好一阵才能平复。
我母亲于2001年正月初九凌晨安祥的走了。寿衣是她生前准备好了的,一件合身的暗紫色的外套,兰色的裤子,一双布鞋。褥子和被子是姐姐和亲戚赶制出来的。殡葬那天,母亲安静的躺在棺罩里,臉色红润皱纹也都舒展开了。看上去母亲像是睡着了,睡的又香又深,谁也惊动不了她。我和姐姐、弟弟、妹妹扑上去,趴在棺罩上撕心裂肺的喊着娘。母亲仍然安静的躺在里面,不论我们怎么哭喊,再也唤不醒娘了。我知道母亲是不忍心离开我们的,她多么想和我们一起回到她辛苦经营一生的家。但是可憎可恨的死神将母亲带走了。她无奈的放弃了我们,放弃了这个家。她没有了阳光,也没有黑暗,也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母亲绝决的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陈志超
文章写的越来越好,让人读了很舒服,水平越来越高,可以出一夲书啦。
——陈志超
@于春生 语言无法形容完全我的感受,尤其您之前《母亲的寿衣》那篇,从看第一段开始,我就哭得稀里哗啦,看完许久,哭都停不下来。不但文字流畅优美,真情实感直击心底!假如您的文章在语文课本里,我的文学修养早能提高上百倍了。
——潍坊读者澄想想
于春生老师每篇文章都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却又妙不可言、一气呵成,读完感同身受、畅快淋漓,比朱自清的散文都强!实在过瘾。
——潍坊读者澄想想想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不愧是国家级散文金奖得主!
中国现代文化报 史超君
祝贺您荣获文学大赛特等奖!写出全家面对生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现实,更展示您文笔的才华!愿经常能看到您的大作!转发给我的朋友了。
——邹玉杰
再有文章,请您继续分享,让我们能感受到余香都是极
好的。非常受用,拜读时无比享受。
——潍坊读者澄想想想
看来大家都有共鸣。最喜欢读您的散文了。
——史超越
文章写的真好,让人落泪。我把它发给三中退休群和我的老友群,文章写的真实,感动人。
——于志萱
我又细细拜读过,文章的确让人感慨和感动,你满怀深情记录下那个难以忘怀的艰难岁月,勾起国人应有的共鸣,以及善良人性的悲悯情感。在那艰苦岁月里有童年的幸福快乐,有亲情的关爱相伴,有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读后让人回味深长......
谢谢分享精彩佳作。
针针戳心,线线连情,好文。
——郭文启
您连获国家级大奖!大作《母亲的寿衣》非常感人。几次都想落泪,情景交融,犹如发生在我的眼前。父亲的伟大,母亲的慈悲以及儿时所受的苦难,让我的心情很沉重,也难以平静。
感谢春生老师为我们奉上富有真情实感的令人感动的艺术大作!
——冯雷
唉,今天清晨做了梦,还梦到了我的老娘;仿佛还是在李家过道的老家里,我背了两个很沉的包回到家里,妈在里间坐着,炕上铺满了漂亮的天蓝色带小花,好似旗袍式的新衣裳。老妈年轻了好多,穿的也很漂亮,齐耳的短发,坐在炕边忙衣服也不理我,我就和妈说:咱们吃什么饭?妈也不答话。忽然我又出去了,又回了里间。妈还在,也不理我,背对着我,忽然想起妈不是不在了吗。于是我就从后边两手抱着妈的腰大哭了起来,一下子就把自己哭醒了。满眼还是思念的泪。
——张端
散文越接地气越好,清新,自然,让人觉得看了就是自家的往事,您的文真是写的很好。最喜欢的是“师爱如母”和“”母亲的寿衣"。
——张端
清明上河游,流着眼泪看到底,文章写的真实感人。文笔不错,文风很好。值得推广学习,谁看谁受教育,是一篇很好的教科书,人不能忘本。
——张端
这篇文章我反复的看了几遍了,很是感慨,所以才和好朋谈起。
“母亲-一文她想让我给她转发看看,该不该呢?
——张端
祝贺您荣获文学大赛特等奖!写出全家面对生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现实,更展示您文笔的才华!愿经常能看到您的大作!转发给我的朋友了。
——邹玉杰
自己看完您的大作,又转发给我的同学和朋友,他们都非常喜欢您的文章,谢谢!
——邹玉杰
祝贺于老师斩获全国文学大奖,这充分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轻松而精彩的散文一举夺冠,不愧是高手!您可真是的多才多艺的才子,让人钦佩,并为您感到自豪和骄傲!
——光影界
不堪回首的往事,不能忘却的亲情,恐怕永远是我们这些古稀之人的永远的回忆。再次祝贺获奖。
——丁正
真诚感人,文笔朴实,全文读来深受教育,不忘初心,永葆童心,做好自己,服务人民,告慰逝者,祝春生贤兄,十五快乐,一生幸福,。
——济南市人大许强
文章细细拜读,情真意切~。情深处令人潸然泪下,但文中又处处涌出您一生奋斗的勃勃生气。
——维昭
感人至深!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好母亲!正是她的影响力,才有了优秀的好儿子!
——惜缘
这篇文章可以学习一下吗?
——《儒风大家》李路
读了您的《母亲的寿衣》我感触很深!很心酸,更感动!谢谢您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懂得了很多!
——李金嵘
真切,至极的母亲情洁,家志,巜母亲的寿衣》从一个家子和全家人对一个家的主心骨的失去,展开的一系列的筹事,折射出天下后世对伟大母亲的情怀。同感的情景,更有甚之!母亲,伟大的母亲,万岁!赞!!!
——张守富
于主任,您好!首先送去我对您最诚挚的祝福!有幸阅读您的优秀作品《母亲的寿衣》。阅读的同时,将我整个身心带入作品内容情景之中。边阅读,我的两眼泪水没止住……父亲母亲含辛茹苦生育养育了孩子们,因长期艰难生活积劳成疾被病魔缠身折磨,到了奄奄一息却因家里清贫无法去医院医治。如此情况之下,父亲为了给母亲穿上一套寿衣,自己亲自动手,趁着母亲熟睡便轻轻的测量下了尺寸,然后学着用纸片制作了母亲的寿衣衣服裁剪样板儿。对父亲学习制作母亲的寿衣,在当时那么一个特别困境中,父亲为母亲成功的制作了一套无任何图案很别致的寿衣。一直到天不停的降雨而导致草屋倒塌,然后父亲和孩子们全家不得不把母亲托起,给母亲挪到西间屋。一直到母亲于5月16日清晨穿着父亲亲手制作的寿衣带着眷恋永远离开了人世。弟兄们姊妹们几个跟着父亲,父亲就在那困境下,清贫的生活中,努力的创造条件把几个孩子培养成人。这整个一个过程,作品赞扬了伟大的父亲,赞扬了父亲对母亲所表达的这独特而又深沉的爱,以及赞扬了父亲对家庭重任的担当,以及父亲为家庭为孩子们树立了最优秀的高大的形象!母亲是伟大的!父亲同样是伟大的!从这个作品内容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虽然当时家境清贫,但有这伟大而又刚毅父亲,有这弟兄们姊妹们的团结一致和努力精神,以及这种同舟共济的和凝聚力量,还有哪些克服不了的艰难呢?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一直想知道一个问题,为什么您会如此的优秀,答案就是您具有非常好的文学天赋,以及您有一个有担当有责任非常优秀的父母亲,给予您一个非常好的言传身教,让您做人有担当懂感恩有责任!向伟大的已故老父亲鞠上深深一躬!向伟大母亲鞠躬!愿父母亲安息!
——李金嵘
真诚祝愿您: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作出更多更优秀作品。
——李金嵘
我静静的听完故事,眼里已噙着泪花。故事很平实,但家人浓浓的感情让人唏嘘动容!谢谢于主任充满人情味的好作品!
——李良斋
《母亲的寿衣》今天平台推出的是节选,原文刊登在《禹城文萃》2020年第一期,现正在印刷,很快就能跟大家见面。
——孙秀兰
如泣如诉,情切意真!含泪和血写就的家史,读来为之动容!
伟大的父亲母亲永垂千古!
读春生先生《母亲的寿衣》有感:
长忆母爱与父慈,
滴血和泪写寿衣,
东飞伯劳西飞燕,
心念双亲永不弃。
——高玉琦
祝贺您荣获文学大赛特等奖!写出全家面对生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现实,更展示您文笔的才华!愿经常能看到您的大作!转发给我的朋友了。
——邹玉杰
您的作品只有带着情感阅读,没有评价的水平,能理解当时家人的苦难。我以前把您的作品发给我美国的外甥,他夫妇俩都在美国大学教学,外甥女婿是校长,他们看后都深有感触,说过多次您的作品让人看后能记在心里,不虚伪,看作品也看到您的人品。我也发给我大学同学,对您的作品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谢谢对我的信任,愿新的一年我们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邹玉杰
好多大灾大难好像都跟雨有关系。
看完这一段后望着窗外刚发芽的绿叶,长舒了一口气,感受生命中的潮起潮落。
——史老师
文章感人,声情俱伤,且叙事细腻而合情理,笔墨远山却映近景,佩服!
感同身受,因为真情实感,所以感人至深!生活,是创作的灵魂!
你潜力巨大,尤如一座大金矿,目前仅是大矿一角!
——张荣才
于老兄,恭读大作,感慨系之。老兄文墨老辣,感情细腻,于平实之中不断闪烁斑斓文彩。文章娓娓道来,叙昨天之事仿佛就在眼前,感情依文脉起伏随之丝丝入扣,深陷其中好像梦回孩提时代。五十年前的老潍县,父母身影和兄弟姐妹此山此地此景一层层展现读者眼前,使人久久回味不舍其间。
两篇散文的共同特点是笔触细腻,感情丰富,于平实中突显了老兄高度驾驭文字的文学功底,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顿生无限暇想,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盼老兄继续牧野耕耘,不断创作更好的作品。
——张荣才
看了你《母亲的寿衣》这篇文章,又将我们带到了童年,文章写的朴实,心酸心痛,感动!我们为有你这样一位有文才的老同学感到骄傲,祝你健康长寿!
——毛大桂
写得好!朗诵得也好!听了伤心感动!
——李翠凤
恭喜祝贺于老师连获中国文学大奖!真是实力不凡,才华横溢,令人钦佩!
我又细细拜读过,文章的确让人感慨和感动,你满怀深情记录下那个难以忘怀的艰难岁月,勾起国人应有的共鸣,以及善良人性的悲悯情感。在那艰苦岁月里有童年的幸福快乐,有亲情的关爱相伴,有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读后让人回味深长……
——光影界
谢谢分享精彩佳作。
一个家庭的命运与那个时期国家命运息息相联,本就贫困的小家,偏偏又遭遇父亲的下放,更是雪上加霜……
——光影界
可在父亲辞工前后,其姐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冷暖关爱等方面再多着墨一些,文章深度是否也更厚实些。也会使广大读者通过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延展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慈悲与冷漠,会触动人们敏感神经,产生更大共鸣。
——光影界
如果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写已是很细致完美了。如果着眼于社会大背景下写,或许更有份量和共鸣。这就看作者的主旨意图和魄力了。
——光影界
小聚很成功,大家很高兴,你虽未参加,但今后机会很多。看了你的多篇文章,总的感觉都非常好,不愧是获奖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忍不住一看到底或有的情节多看几遍,有几篇还分享给老伴共赏,如《母亲的寿衣》等。
你是真功夫,我非常羡慕你!
——张象宾
在辞旧迎新之际,从父母处欣闻春生哥以一篇《母亲的寿衣》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大赛”散文奖特等奖,这充分证明你的散文写作功底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作为愚弟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也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
——于川
童年时光给你留下了好多对母亲的怀念与回忆,只有懂得感恩与发现美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好文章。
——杜鹃
祝春生获得全国散文特等奖!母亲的寿衣我是己拜读过,但我还要细细地再读几遍。一定会是受益匪浅.
——姚国诚
春生老弟:您好!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是我最受感动的一篇。太接地气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到动情处,我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一次次止不住的流。看到了你与母亲的亲情,我就如同看到了我的母亲。她们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没有老母亲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我敬仰母亲,信仰母亲,热爱我们的母亲。
以前我只知道你很小母亲就去世了。真没想到你们母子经受了这么多的磨难。一家九口人没有经济收入,父母亲是怎么把你们扶养成人的,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幸亏还有姑姑叔叔的周济。
二老的在天之灵看到你们现在的生活,尤其是你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一定是心满意足了。而且是二老一直在激励着你们,祝福着你们,愿二老在天堂幸福美满!
我母亲是八七年脑溢血,九一年去世的。父亲是九七年得病,O七年去世的。从七四年回家,我一直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做到了养儿防老,尽心尽责,有口皆碑。我定的每年元月的第二亇星期天,是我们给父母扫墓的日子,风雪无阻。因为我母亲是元月六日去世,父亲是元月三十一日去世,就定了亇取中日子。我父亲都位耶稣。一年一度到灵山扫墓,每个儿女献上一束鲜花,鞠躬、默哀、与二老之流,说说心里话,再三鞠躬。我到现在每天都想着父母,二老的话一直在指导着我,我觉得二老一直和我生活在起。夜里睡不着时,一想到二老总是止不住地流泪。
我在老母亲不在之后我就想,我们应该信仰什么?我只信仰母亲!母亲是大地,父亲是藍天。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也已进入老年,不久的那一天我们将回到父母的身边。
——姚国诚
好文章会引起很多共鸣!祝贺![OK][抱拳]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洛夫《母亲》
——邹卫平
作者简介:于春生,毕业于山东大学。退休前任山东省口岸办主任。现为中国现代文化网作家委员会副会长。被评为“全国实力派优秀作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军。《母亲的寿衣》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奖特等奖”;《醉美塞班岛》荣获“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中秋念月儿》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华散文网最美美文奖”;《师爱如母》荣获“全国万商联杯让爱飞翔公益征文大赛二等奖”;《美哉——七仙岭》荣获“桂林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二届文学艺术大赛最美文奖”。
-
上一篇:李亚民|阳光洒满农家院
-
下一篇:赵永富|山城南国“双会”采风散记
-
·陈才生 | “老树新花,故纸新画”——谈王兴舟的读书观2024-08-27
-
·诗意人生的感悟与吟唱2024-08-30
-
·【视界晨报】“寻福记”名家漂漆书法与植物画非遗作品展在福州成功举办2024-08-25
-
·陈宝璐|于最美的秋天里,收获岁月的深情(美文)2024-08-25
-
·瘦石先生词十首2024-08-22
-
·【实力派作家】屈光道|谷雨云诗六首2024-08-22
-
·河南安阳:殷都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展“中医科普大讲堂”活动2024-08-21
-
·【视界晨报】热烈祝贺孙喜民被山东省散文学会吸收为会员2024-08-20
-
·【视界晨报】李士文|诗词三首2024-08-20
-
·【视界晨报】安阳仁康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活动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