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众同歌颂共产党 美丽李石门花盛开近日,沙河市原副市长,现沙河市诗词学会会长赵素英携诗词协会,书法协会等相关人员造访美丽乡村李石门村。莅临协会及嘉宾分别是:沙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郝占云、沙河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建民、綦村乡书法协会会长曹守杰、沙河诗词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彦、沙河诗词影视协会解会长、白塔诗词协会会长胡正芹等。 今日的阳光刚刚好,李石门笔直的进村大道旁,槐花落英缤纷,枝丫上的数只小鸟叽叽喳喳,走进这座现代化的新农村,是绿树郁郁葱葱的蔚然成荫,是新民居鳞次栉比的整齐划一,是公园雕龙画栋的古色生香,是新时代新农村的崭新气象。 在李石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矿山镇书法协会主席李英顺的带领下,一行人首先来到李石门休闲广场。大大的三羊开泰石碑,伫立在广场正中央,寓意着李石门村吉亨兴盛,万事如意。移驾李英顺主席文化一角,奇形怪状的石头巧夺天工,蕴含的背后故事,引来掌声阵阵......李英顺主席的后花园,春耕秋收的躬亲为之,读书善养浩然之气。读耕传家的文化传承,造就饱读诗书的李石门大儒。百善孝为先,李英顺主席途中看望89岁高龄老父亲。李英顺主席的学义书屋,张贴的字画及笔墨纸砚,名家的风采光芒万丈。穿过工地,走过一段土路,来到李石门的瑞普能源气站。瑞普能源公司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现已掌握成熟的管道轻烃制气、沼烃混合燃气技术,以及醇烃燃料技术,积极拓展工业锅炉“煤改气”、沼烃混合燃气和气化乡镇“村村通”工程程,致力于为城市燃气管网到不了的区域提供供气供暖及工业锅炉、窑炉“煤改气”升级改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积极为京津冀乃至全国“治霾”做出应有的贡献!功德碑记载有捐款的善迹,流芳后世的功德,奉献家乡。众人为善行所鼓舞所感动,纷纷驻足观摩石碑。 随后,一行走进李石门村村委会,李石门党支部书记李子林安排村委会主任李现书参加此次活动,并且为大家讲解李石门村的发展历程。参加的人员同时还有武安文物保管员李向杰,李建涛等人。一行人参观窑神祠,石碑有字可靠,石碑篆刻的时间为大清国嘉庆及咸丰年间,即可见李石门村悠久的历史传承与保护文物的有力手段。最后一行人来到李英顺主席家里,参观农村学习小院。 此行诗词歌赋如下: 赴李石门采风作品 作者: 沙河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建民 一、对联 积善成德祥光惠顾金桂地 精诚所至瑞气腾盈李石门 横批:应天顺人 二、绝句,赠李子林书记 万丈高楼平地起,宏图伟略始初心。 子林致富怀根本,美丽家乡梦竟真。 三、古风,咏李石门 新风新景新时代,好人好梦好运来。 积善成德福双至,精诚所至石门开。 子林致富怀根本,坦荡胸怀俊英才。 玉宇琼楼山村建,广厦千间寒士宅。 老有所养少有教,穷根拔去富苗载。 万众歌颂共产党,美丽家乡花盛开。2024-08-30
-
在滑师的日子里我离开滑师已有很长很长时间,弹指一挥间,马上就快四十年了。 滑师的全称是滑县师范学校,在滑县远离县城的古镇上,当时它的四周有三面都是田野,后面有大面积的黄河遗留下来的沙丘,沙丘上长满了刺槐,蓊郁绵延,蔚然成林。一条公路从旁边通过,直通濮阳。20世纪80年代初,东濮油田刚刚兴建,路上奔驰着的多是载重的大卡车,也有拉载麦秸如山的小马车。一条淌着微水的小河在校门前蜿蜒,浅水静流,几乎听不到水流的声音,河道被水缠绕成无数的微甸,甸上满是簇拥着绿绿的青草和无数的小花,还有那飘若白云的羊、散如群星的鸟。甸与甸之间跨步可过,就像是一块块路垫,踏上去那酥酥软软的感觉,若踏云追霞般的绚丽。印象最深还是那破烂不堪的校园,到处是杂草、乱树和瓦砾,每周的劳动课,不是铲草,就是清运,但也奇怪,两年的学习时光结束时,校园里杂草仍在疯长,瓦砾遍地还是。 20世纪80年代初,那还不是太遥远的回忆。想起我的滑师生活,虽然青春灿烂,但苦寒的记忆,让我回想起来不免还有点局促,随着时光不可置疑的逝去,当年自己身上发生的肉体与渴望、生存与生活、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时间久了,竟成为敏感的命题,总在纠缠着你的情丝,但日子常常狼狈,炫耀成功无期,每每思之,也是夜不能寐。那时候恢复高考才几年,一些新生并非直接从中学而来,而是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所以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很大,最大与最小能差十多岁。忽然有了读书深造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也很欣喜。 学校的教室是两排砖混结构的老瓦房,不比我在中学时的条件好,灯管悬在空中,开门关窗凡有点风,它都会晃悠半天。还真有一次正上课呢,灯管突然掉下来,摔在地上变得粉碎,但除了引起一阵小骚乱外,所幸并未伤及到人。后来,这些灯管被几位年纪稍大的同学乘课余时间全部固定好了。我们的男生寝室是在学校操场旁新建的红砖简易平房,一间寝室挤进去20多人,分上下铺。每天晚上,在部队当过班长的雷云峰不知要吆喝上多少回大家才能静下来。睡在这样的寝室里,简直就是夏天雨后的池塘,蛙鸣十里,鼾声都能把寝室的屋顶给抬起来,但时间长了,一切都成了催眠曲。当时每间寝室学校都配了一个大塑料桶备夜用,每天的值日生负责清理与倾倒。有时,因它会产生些琐碎小事,也会在同学间产生矛盾和不愉快。那时夜静,人入睡之后,大家你来我往,撒尿声也是通宵不断,有些人惊夜而醒多是因为撒尿声扰,脾气不好的同学会嘟囔、斥责,甚至是谩骂,由此也产生拌嘴、吵闹,甚至是打架。夏夜还好,同学多外出解手,但冬夜寒冷,尿桶满了,有的同学还照撒不管,结果搞得尿流满地,臊气盈室。值日生闹起情绪来,尿桶竟能放在寝室一天都不去动。同学们就在这满是尿臊的寝室里议论来议论去,又是立制度,又是发警告的,闹腾个不停,真像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议会,不仅是动口舌,还有拳脚行。 我们的学生食堂可是个大场面呢,前面有个偌大的广场。每到饭时,同学们如鱼洄流,汇集于此,排起很长很长的队,熙熙攘攘,就像个热热闹闹的农村大集。每个人买了菜买饭,买了饭买馍,馍还分着黑白,都不在同一个窗口卖,因此吃顿饭要费好多的周折才能弄齐。后来,我与三个同学组团,各拿菜票、饭票、黑白馍票,每人只用排一次队,饭菜馍四份便可全部搞定,真是节省了不少时间。再说四个人每天蹲成一圈共餐,边吃边说,边笑边乐,每顿饭都有聚餐的味道,很是温馨!也有一次,因我班一位同学买饭时受到炊事员的嘲弄,于是同学们气愤不过,群起而闹,与炊事员打了一次规模不小的群架。谁知那位炊事员竟然是老师的儿子,老师在课堂上一而再地致歉,弄得大家都十分尴尬。结果此事在全校先是当壮举传为佳话,后来又视孟浪成了笑谈。 由于学校是新建的,我们到校时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几乎没有什么古籍老版的图书,文史类的书籍都是新购的当时流行的作品,记得传阅最多的书是戴厚英的《人啊,人!》。但学校是原县委党校的底子,所以党史和马列原著多,喜欢政治的同学啃原著的不在少数。我那时也就是十七八岁,也幻想着知识可以化一切陈腐为神奇,便硬是想开辟一条路,哪怕只是到达自己的梦境边缘也罢,于是发疯、发狠地学习,总觉得自己的推理比一切概念定律都伟大,不但敢于对自己施虐,也敢于向不可能挑战。就这样蚂蚁啃骨头,硬是把《资本论》囫囵吞枣地啃完了,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些关于剩余价值方面的文章。那时,啃那样大部头的经典原著,显然是小牛拉大车,很是吃力啊!但兴趣、乐趣、情趣皆浓,所以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读了,还在一本本练习簿上写满了读书笔记。由于这部著作的引导,又进一步阅读了与之相关的理论著作,这使我比较早地接触到比原著更实际、更复杂的农村改革实践。我企图以自己的行动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似是有模有样,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却是那样的困难,这突出反映在当时我写的一篇考察报告《不能走那条路》上。现在忆来,那是一篇用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语言向社会表达的一种意愿,青涩、幼稚而懵懂。那时尚未成年的自己,就这样在时代的浪潮涌动中,无所顾忌地过早成熟了。回想滑师两年的学习生活,那确实是一段神秘莫测的时光,那时的情感真挚而冲动,像从山崖奔泻下来的山溪,欢快而执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气很高,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全然不顾家庭与自身的条件限制,莽莽撞撞地把心胸彻底打开,迎接着变革时代初期的激荡与阵痛,自认为在学习和比较中增长了鉴别力,于是,谁先闯进心里来,就先拥抱谁,结果到后来竟然都虚无成了缥缈的云烟。好在当时教政治的刘老师,他先鼓励,后提醒,费尽心思,好不容易才把我们从好高骛远的虚幻中拉回来,但那不羁的心野,不甘现状、急于突破的心思还有,虽然没有因此成就什么,不过那份孜孜好学的因子却留了下来。 “文革”之后人才匮乏,新组建的学校,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我们的老师,有的是从乡下平反归来的老先生,右派帽子刚摘,教课的谨慎和小心还在,一副畏惧谨慎的形象。有些工农兵学员出身的教师,虽然气宇轩昂,但露怯处常有,常常把一些平时惯用的成语都读白了字。有一次,老师把姓“单”(shàn)的同学读成“dān”,那位同学当堂而起,连忙纠正。有的老师是从中学调过来的,虽然教课扎实,但脸横如板,仍像带小孩似的管教,年龄大一些的同学常常为之不屑,不服管教,不时也让他们下不了台,出现些僵持与尴尬,最后都不了了之。倒是从高校新毕业的老师,带来了一股新风,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邢老师,课堂内外与同学们交流多,身段低,相处乐,吃喝玩也常和学生在一起。有时节假日回家了,他还把自己宿舍的钥匙留下来,让一些好学的同学有个僻静的去处。师生关系相处得恰如春水。这让我想起孙犁先生在回忆他在安国县上高小时写过的一段话:“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不好评议,只记得那些老师,却是循规蹈矩,借以糊口,并没有什么先进突出之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雷班长带人到校教导处请愿,撤换了同学们不满意的俩老师。正是这样的情况,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我记住又崇拜的老师并不多。几个调皮的同学晚自习后,在讲台上模仿一些老师上课,拖着老师特有的腔调,挥着老师招牌式的动作,惟妙惟肖地表演,常常引起同学们一片嬉笑和叫喊。当然,出老师洋相、开老师玩笑的恶作剧当场被老师逮住的也有,但训斥一番回来,脸上还是一堆坏笑,满是炫耀的神采。贾姓同学在日记上写了老师的“风流韵事”,忘记合上本,老师恰坐其位上闲看,被气得恼羞成怒,好几天都没到班上来。不管怎么样,由于“文革”荒废的时光多,总算有了以读书为荣的时代,所以同学们刻苦学习的氛围浓。当时,一个姓王的同学与贾璐同学比赛熬夜,结果终没抵过贾璐那苦学的恒心,败下阵来。那时这个小小的师范学校的班级里,做学术梦的人还不在少数呢。尽管我们当时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做专家、当学者,只是面对交织复杂的时代,在“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激励下,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此不足的清醒与忧患。那时候,我们有思想,但想法太多,所以杂乱如荒草;我们有奋斗,但标准太高了,所以半途而废的多;我们有追求,但目标太多又不切实际,所以纵情一歌,又常常找不准调门,觅不到韵脚。但是,“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我们班后来还真有了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剧作家,尽管凤毛麟角,也是熠熠生辉啊!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启动,我们的祖国百废待兴,新旧的观念此消彼长,都在慢慢地转化着,再加上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家乡正在进行联产承包的推广工作,土地分包到户,父辈们一时从大集体的体制走不出来,他们的情绪和思想,不免会影响到学校来。当时,思想观念里阶级斗争的意识尚浓,因此根据家境、思想与爱好,同学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组、小派,还邀一些校外的人过来谈诗、谈政治 、谈表演和戏剧……思想异常活跃,清谈气氛浓厚,行为也多有点率直,又喜欢雅集,常喝酒纵歌,喝得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的。那微醺小醉的样儿,现在想来还是那样的美妙,确有陶潜“我醉欲眠,卿可去”的洒脱。下苦功夫的同学悄悄创作作品的也有,那时年轻气盛,扬帆风满,心比天高,竟瞄准经典著作挑刺或颠覆。贾璐同学两年内自学完成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尤其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下功夫最大。在读《晋灵公不君》时,对王力先生解释的“置诸畚”有疑,便去长信给王力先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王力先生很快回信,给予他热情洋溢的鼓励,并介绍《春秋公羊传》给他看,这在全班引起不小的轰动。受此影响,读原著的同学也有不少对正在阅读的经典提出自己的疑问来。那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不时会给某位同学发来信函,大大长长的信封,格外地显眼,但内容大都是信已收到、表示感谢之类的话,所提建议被采纳和肯定的未再有例,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影响同学们求知求学过问政治的热情,于是心思更大的同学竟然写起了体量更大的论文。我们班这一有点悬空的情况,引起了校党委的高度重视,班主任也苦口婆心地讲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打基础,不要脱离实际。校方还适时在校广播站开设诸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类的专栏予以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同学们利用这些阵地,还有黑板报,也争论一些问题,有时竟敏感得令人不安。我们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立又不断毁灭的过程,人物也好,事件也好,不断地去接受,又不断地在颠覆,心里始终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的东西作支撑,所以内心的矛盾总是将该要显示的方面都给抵消殆尽。那时把追求反思与探索为旗帜的朦胧诗派当作崇拜的偶像,几个同学成天价日地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挂在嘴上,好像不来点忧郁就不算成熟一样,倾情自己,忧虑未来。当时,同学们开始对课本里主张的思想怀疑起来,常常出现“原则性的分歧”,什么理论呀,观点呀,在争论时,大都是自命高深,像占领高地一样,冲劲十足,互不让人,个个金刚怒目,叱咤凌厉。年龄大一些的同学凭借阅历深邃,似有洞彻之见,语言犀利,常常唬得我们不敢开口接话,对于人物的评价都溢出了当时的语境和口径,一些同学因此争得面红耳赤,气愤难平,甚至积怨致恼,一言不合便会拔剑而起,所以也因争论发生过小斗小殴,但也没有产生出领袖群伦的人物。还有一次,因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大家兴奋难耐,热情难以遏止,便组织了一次游行,喊着“振兴中华”的口号,向着街上走去。大门夜锁不开,便翻门而出,在夜色阑珊、行人稀少的古镇老街上转悠了半夜,才兴高采烈地回来。所有这些都让校教导处的老师摇头称苦,说这班文科生就是不安分啊!当然,由于不堪承受之重,那时候同学留下创伤的也不少,不仅有政治方面的,其他方面的情况都有,什么流产的纪念会、生煤火事件、臭豆腐风波等,以至于30多年后谈起那些往事,很多同学还是感慨万分。其实,那些微伤的记忆,都是因为当时那个来历不明、虚无缥缈的梦啊! 当时学校的文艺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学校定期举行文艺演出,一些爱好文艺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写剧本的,有练歌舞的,有排小戏的,走幽默一线的还演练着哑剧和相声。大同学郭睿的小提琴,时常撂在床铺上,一有空闲就拉上几曲,婉转悠扬,时而清脆如群鸟齐鸣,时而倾泻若泉水叮咚,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虽不能言,而乐尽解人意,功非一日,艺已成塔,水平已是相当高了。因此,我们班在校文艺演出中屡屡获奖,出够了风头。近40年了,同学们见面还称呼着他们在舞台上角色的名字呢!当时,每逢周六的晚上,在校大门外的土路上就会放一场电影。同学们与周围的村民聚集在一处观看,夏天天气炎热,人头和蚊虫攒动是影,人有动作,或是风儿掠过,都会飞扬起一片尘土,没风的夜晚,还会热得一身透汗。那些好表现的同学,放映前在镜头里剪裁几个夸张的动作,映在银幕上。寒冷的季节,很少放映电影,露天太冷,观众边看边跺脚,比电影里的声音还要大。放映员穿着厚厚的军大衣,也是抵顶不住,所以草草收场的多。看电影时,夏天的夜虫纷飞与冬季的雪花曼舞,都成为我们天赐的浪漫记忆。还有一些思想解放的小同学,与幼师班的女同学已开始在一起学跳交际舞了。夜已很深了,满寝室的老大哥们都睡不着觉,专等着那位韩姓的小同学回来绘声绘色地叙说学舞的趣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夜都深了,兴奋的劲儿还下不来。老班长一反常态,没有批评和制止,而是一声不吭地倚着床头闭目养神呢! 那时,班里学习气氛浓还体现在刊物的征订上。班里50多人,订阅的各类刊物超过了80份。一位姓刘的同学订了3本诗歌刊物。刚入校时,他写了一首爱情诗给我看。诗分为三节,以两年学习时光为背景,层层递进,向渴望的爱倾吐心声,最后一句我依稀记得:“把情致凝到枝头,只待春风。”很显然是写他中学时代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只是不知道他凝在枝头的那番情致,这么多年春风是否吹拂呢?在滑师期间最让我震撼的一件事,就是身上带有浓郁诗人气质的巩姓同学,把他写的一首诗邀我去看。我的天呀!政治抒情长诗,厚厚的一大本,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略带飞草的字迹和长短不一的诗行,带着他的理想、才情和辛劳,竟然布满那个笔记本的每页纸上,初初捧读,便觉分量是沉甸甸。那些日子,他有点忧郁,常常在夜色里、月光下,独自在槐林里漫步。我与他也去找过教写作的老师,渴望指点,寻求发表。老师肯定那首诗见解独特,发人未发之见,抒人未抒之情,只是内容上有点偏激和敏感,但叮嘱他多投投稿吧,或许会涌入哪位编辑的法眼呢!从师范毕业后,虽然也见过他两三面,但光顾同学间的攀谈与热闹,未及问他那首长诗后来是否发表,现在还在写诗吗? 我那时虽也喜爱文学,但专心的却是中共党史。前些日子翻起一大堆笔记,全是我当年关于党史方面的摘录。我当时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也是因为说好了能在党校谋一差事才去的,谁知经过两年的折腾,却调到县委宣传部搞起了新闻,因为工作需要接触起文学。同学中也有持之以恒、不改初心取得正果的。贾姓同学在学校时就写剧本,后来参加工作也搞戏剧创作与研究,且成果丰硕,几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文华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佳作纷繁如云,荣誉灿若夏花,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剧作家之一。业界笑谈他到哪里,舞台竟然会无灯自亮,可见人家的辉煌是自带流量的。我的诗集《月舟集》便是请他作的序。现在,他盛名戏剧界,所以也因名而累,成年天南海北地跑。去年,他新创作的两部戏剧好评如潮,惊爆了全国的戏剧舞台。这是我们这些浮漂之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是难于做到的。他过去也常来我处闲谈,话题很广,谈得很深。我常常把思想、生活、工作的苦恼给他诉,他听得很投入,劝得也很耐心。我虽愚钝,但他的兄长风范、谆谆之教,我是不敢稍忘的。只是这两年各自在工作和事业上忙碌奔波,相见多是在微信里。 年轻人在一起,最有趣的要数谈恋爱了。进入二年级,男女同学接触一多,再加上与纯女生的幼师班联谊活动的频繁,便传出不少的恋爱趣事。有奔放热烈的,如班长与幼师班长“老夭”的恋爱,竟然成了两个班友好的纽带。特别是“老夭”,满口外交辞令,还应邀到我们班讲过话,而且很大方地邀请更多的男同学到她们班里去联欢。也有缠绵悱恻的,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单相思,一方痴痴冥想,苦苦单恋,一方竟然大大咧咧,全然不知,愁得那老兄躺在床上几天不吃不喝,苦无办法。有的厚着脸皮去求爱,当面被冷拒之后,呼天抢地哭个不停,悲痛欲绝的样子令人心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也有,如趁女同学不注意偷偷塞个小字条什么的,结果被顽皮的同学捡起来,在教室里当众宣读,惹得满身是骚……那一段时间,同学间一会儿谈奇闻,一会儿谈趣事,花边新闻很多,绯闻接连不断,故事的主人公像唱戏似的换来换去,以至于毕业多年,班主任做了我的上级领导,在一次闲谈中,他向我求证了当年关于这方面的很多事。啊,原来他也了解这么多呀!其实,那个热热闹闹的恋爱季过后,真正成为伴侣走到一起的,反倒是当时默默无声的刘保仁和王文华同学,其他叽叽喳喳满天乱叫的人,基本上都是恋爱彩排。年龄大、城府深的郭睿同学,虽然常常笑而不语,成天把小提琴拉得回肠九转,惹得大家情感萦绕而解脱不得,谁知道他那时已是做了父亲的人,心事比我们更纷繁、更具体、更焦灼、更深沉。许多年过后,那时的恋爱趣事,皆已成了笑谈,也只有影子记得,故事留下,但人物都已模糊了。是啊,没有憧憬和期待,谁还会再去品味那些尴尬呢? 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细细想来,引发我许多念旧的沧桑和感伤。史侃《江州笔谈》卷上云:“学生二十岁不狂,没出息;三十岁犹狂,没出息。”狂与不狂,不是人生的状态,也不是年轻的标签。它不光与年岁有关,更与未经琢磨过的心野相连。心间空空,多以狂补。摄取的知识多了,阅历广博了,心反倒能够静谧如月。当时面对的现实,往往超出了我们能够衡量的尺度,宛如老虎吃天,真是无从下口。因此,失意时,锥心裂肺地痛苦;得意时,也兴高采烈地喜悦;但感到彷徨的是苦苦找不到人生的支点,撬不动自己想要撬动的一切,当理想魔力日损于平淡无奈的日常时,才知过去的一切拼搏都显得苍白无力,而且闪现每一个念头,都有可能把过去完整的画面撞得粉碎。唉,不提它了。现在,有的同学已经去世多年,有的已经渐入老境,有的还在奔波打拼,有的已经声名日隆,但大部分人还是默默无闻,人生的一切都没有按照在校时想象的路径走。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奋发,甚至挥斥方遒的轻狂,俱往矣,好像都在梦幻里。也许我还要写下去,除了写点小东西,我还能干点什么呢?人生得失,事业成败,未及思量,恍惚之间,一生一世就要这样耗完。这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当时,一方面不甘平庸,因为我们赶上了改革时代的开端,心存向往,处处勃发着生机;另一方面又感到困惑的东西不少,有劲儿无处使,所以,只能回到自己的内心去溜达溜达,倾听一种可以自我安慰的心跳。然而,出生决定未来,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人,一出生,一切就已前定了,人生在三年困难时期,长在“文革”动乱岁月,长大又进入改革年代,一切机遇和可能,像初春的山坡,到处是绿草和花朵。然而,根据我的秉性,不会竭力去嘶喊:“请滚开,让我歌唱80年代!” 在全国大中专院校纷纷升格之时,我的滑师却变成了一所中学。前些日子,组织上要求对文凭进行重新认证,我找到学校时,过去的旧迹百寻不见,就连原来学校象征的公章都没有了。物非人亦非,名实皆亡,一切已然苍茫。离学校不远处,原来那片低洼的土地,现在粼粼而成浩瀚的水面,水光潋滟,画桥烟柳,亦称是西湖。那段当时还在漕运着的大运河,不见了帆影桨声,却成就了一处名胜。还有周日闲逛过的旧街老店,现在开发成了著名景点。离开学校近40年,时常想起那些飘忽着的旧景和形象斑驳的师友,这一切虽像新台旧戏般的消散,但毕竟还有依稀的记忆在,不过也是大者不知,小者不详,只是一些片断了。可惜,关于滑师、关于滑师的学习生活,直到它消逝多年之后,我亦日衰渐老之时,才想起它…… (本版图片提供:齐丁友) 作者简介:王兴舟,笔名东坡石,诗人、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等。连续三年荣获河南省报副刊一等奖;先后荣获蒲松龄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蔡文姬文学奖散文一等奖、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首届李清照文学奖一等奖等。文学创作成绩喜人,已出版有诗集《月舟集》,散文集《贮云集》《那时花开》《太行风土小记》等专著。作词了歌曲《太行·朝阳》《那里是哪里》。三十年来坚持文学创作,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求是》《半月谈》《散文杂志》《作家报》《统一战线》《中国现代文化报》《莽原》《科技信息报》《杂文月刊》《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多次刊登。2024-08-30
-
【王雷生】仰望为什么别人都 仰望着你 因为你有了 被仰望的高度 劈立千韧的悬崖 是你玉树临风的傲骨 层峦叠障的岩石 是你饱受挤压的纪录 高耸入云的山峰 是你扬眉问天的头硵 你是谁的杰作 横空出世 站成伟岸挺拔的 擎天巨柱 于是人类 就有了攀登的动机 于是勇者 就有了九天揽月的征服 谷底挤出的山泉 是你负重载物的汗珠 山间盘旋的雄鹰 鸣叫着你 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于是攀登者 就披荆斩棘 开拓找路 于是冒险家 就贴着山体 朝上脯腑 于是上山就有了台阶 于是上山就有了栏抚 仰望你的高度 人类有了问天的宏图 仰望你的高度 勇者把绝壁凿成了天路 于二0一八年五月写于林州太行屋脊 作者简介:王雷生,1963年生,1982年冬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开始在军内外报刋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转业后仍不缀笔耕,先后在中央级和地方刋物发表诗歌、散文近百篇,现为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理事、315消费文化网法制频道事主编、辽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08-30
-
【王雷生】自塔的召唤一座辽代白塔 象一位世纪老人 在太子河畔 顶风冒雨站立了千年 他头顶上飘过的浮云 都成了过眼云烟 他头顶上飞过的雁群 鸣叫着季节的 留恋忘返 他脚下的游客 更迭了老少几代 路宽了 楼高了 人走了 可世道没变 广佑寺的诵经声 仍涚着因果至善 白塔 在您挺立的岁月里 可曾留意这群人 他们都是穿过国防绿的军人 都在您的身边 把青春奉献 地下的挖煤坑道 地上的制药车间 望儿山下的会议宾馆 大连海滨的养虾池畔 他们都以军人的姿态 书写着 不朽的爱国誓言 军队的装备更新 军人的服装更换 军营的宿舍维修 军费的合理补充…… 他们都用铁肩 抗起了 祖国的尊严 当人民需要时 他们听从召唤 聚时一团火 燃烧成火红的画卷 当使命完成时 他们散是满天星 在新的岗位上 仍然发光灿烂 时间淡化了记忆 时光流逝了容颜 时空隔离了团聚 但他们的友谊 却没有淡化 象蒸溜过的黄米老烧 时间越久 味道越甘 星星有光 他们忘不了月亮 月亮有光 他们忘不了太阳 孩子有前程 他们忘不了爹娘 游子有成就 他们忘不了故乡 也许是 他们都喝过太子河的水 血液里融入了乡愁 也许是 他们都仰望过白塔的高大 骨子里铸入了乡恋 儿行千里 不忘父母的召唤 雁飞万里 不忘蓝天的召唤 人行天下 不忘故乡的召唤 白塔 您高昂着头 摇响着五颗铜铃 向四方召唤 这群人回来了 回到了您的身边 他们诉说着相思之情 他们交流着创业经验 他们观光着故乡的变化 他们敬仰着广佐寺的庄严 白塔 您有话就府首向他们叮咛吧 他们会把故乡的印象装进行囊 他们会把白塔的形象拍成照片 他们会把彼此的祝福融入酒杯 他们会把战友的友谊印在心间 白塔 请您为这群人作证 他们都相信缘分 他们都会再聚首 只要您 一声召唤…… 王雷生于2018年6月企业局战友聚会返程途中 作者简介:王雷生,1963年生,1982年冬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开始在军内外报刋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转业后仍不缀笔耕,先后在中央级和地方刋物发表诗歌、散文近百篇,现为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理事、315消费文化网法制频道事主编、辽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08-30
-
【王雷生】七月的乡愁七月是乡愁最浓的季节。 由于七月进入伏天,气候炎热,我小时候,大约七几年,乡下没有电扇和空调,晚饭时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喝着浠饭就着咸菜,啃着红暑面窝头和玉米面窝头,虽然生活是清淡点,但乡愁中却能嚼出浓的味道,邻居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扯东扯西,大人的指着天上的银河和织女星,讲着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长大后才知道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牛郎与织女会面的日子,这节日虽然凄凉了一些,但代表中国人的传统婚烟观是健康的,忠贞的。 进城参加工作后,就再也感受不到这种邻居和谐相处的味道了,偶尔回乡下老家一趟,最想念的就是邻居聚在一起吃晚饭讲故事的乡愁,可惜的是,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少了,生活富裕了,家家有了空调和电视,邻居们各自在自家吹着空调,看着电视,互相交流着看电视的感想。自从有了互相网之后,一家人在一起共同收看一部电视剧的情景也越来越少了,虽然是一家人,但人在一起,心却跟着网络,跑到了山南海北,甚至跑到了别的国家。 我想念少年时代七月的乡愁,可这种乡愁却越来越少了,但那段岁月与故事,却刻在了我的心里。 我想念七月的乡愁,因为这乡愁少了,才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简介:王雷生,1963年生,1982年冬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开始在军内外报刋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转业后仍不缀笔耕,先后在中央级和地方刋物发表诗歌、散文近百篇,现为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理事、315消费文化网法制频道事主编、辽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08-30
-
暴风骤雨中彰显敬业精神7月14日,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突降暴雨,正在演出的水冶阳光一把火军乐团始料未及。暴风骤雨中,敬业的一把火军乐团收起雨具,全身湿透,淌水踩泥,无所畏惧,继续为广大的观众奉献了精彩的节目。她们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 殷都区水冶阳光一把火军乐团是一支年轻+实力的团队,承接开业庆典、寺庙开光、红白事宜,广告宣传、礼炮车、秧歌扇子舞马车队,摄像及各种民间文娱活动。由于扩大队伍,长期招收旗手鼓手、号手,随到随学,专兼职均可。加入一把火,阳光正能量。暴风骤雨中,敬业的一把火军乐团收起雨具,全身湿透,淌水踩泥,无所畏惧,堪称军乐界表帅。阳光(一把火)不畏行事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风霜雪雨起劲舞,团队过后尽开颜。 团长:张瑞青 电话:156372581142024-08-30
-
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揭晓 颁奖式在京举办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揭晓颁奖式·第13届作家报杯优秀文艺作品征评颁奖式暨当代文学前瞻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潘萌总经理致辞 本网讯 7月6日至8日,由北京人文在线编辑部、《作家报》编辑部、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主办;华文作家网、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剧本评估推介中心、北京土桥PLUS文创产业园协办;北京文心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揭晓颁奖式·第13届作家报杯优秀文艺作品征评颁奖式暨当代文学前瞻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版中心主任王炜介绍征评情况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奖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委员、著名作家王谨,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总编室主任张克军,作家网总编辑、中国微小说与微电影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冰峰,北京中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知名编剧、导演毕云琪,《时代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时代中国画院院长王平华,CCTV我爱你中华网络电视频道栏目总编、《科学导报·今日文教》总编笑琰,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影视学会副秘书长马金星、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林膑,中华文教网主编、315记者摄影家网执行总编李月等嘉宾应邀与会。王谨、张克军、冰峰等就当代文学前瞻作了专题讲座;毕云琪、笑琰、马金星、王平华等就小说与影视话题同有获奖作家作了研讨交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奖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委员王谨讲话 《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主持了开幕式、颁奖式及专家讲座;中国演艺书画院院长、《作家报》编委冰耘主持了研讨交流;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版中心主任王炜主持了签约仪式。北京文心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影视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房荣丽,《作家报》文学院书画艺术分院秘书长兼泰山分院执行院长李长洲,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编辑中心副主任范继义等列席了会议。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总编室主任张克军讲话 2017年北京人文在线联合《作家报》,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优秀小说资助出版活动。活动推出后受到了广大作者的热情响应和一致好评。今年又斥资近100万,举办了“你写给世界的文字,我为你免费出版”第二季。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萌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诚的欢迎!在发言中介绍了活动的初衷、宗旨及良好祝愿;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编辑出版中心主任王炜介绍了活动的征评经过以及取得的可喜成果等,他说:本次活动征评历时100天,共接到咨询700余人次,征集各类题材作品近500部。作者朋友积极报名参与的热情,就像北京的夏天一样火热。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经过初审有120余部作品入围,又经大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综合考量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市场价值,最终选出100部优秀作品。今天到场参会的就有这些杰出作者中的一部分。我代表北京人文在线的编辑团队感谢各位作者朋友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你们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对各位表示祝贺,恭喜各位老师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北京人文在线有带头人潘总的领导,有《作家报》及各位文化界前辈和精英们的提携和帮助,有各出版社领导、编辑们的指导,有不断壮大的编辑团队和作者团队,我们将一如既往,专注、激励、铸造并努力传播优秀作品。我将协同策划、流程和美术编辑一起,为使诸多佳作能够早日呈献给广大读者而不遗余力地提供出版服务。 《作家报》、华文作家网总编辑张富英 此次活动旨在扶植奖掖文学创作,挖掘和培养优秀小说作家,丰富大众精神生活。与会专家、嘉宾发言中,对这次活动寄予了美好祝愿,对活动的主协办方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当下,难能可贵。大家纷纷表示支持,并在出版策划、影视改编、宣传推广诸方面提出了良好建议。 作家网总编辑、中国微小说与微电影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冰峰 北京中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知名编剧、导演毕云琪 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版中心主任王炜宣读了与会获奖代表名单:苏晓晖的《生灵王——水族之战》、魏鹏的《黄河滩》、张荣敏的《红人传奇》、庾宗庆(吴蔚)的《兰香》、张君艾的《极昼.极夜》、翁伟力的《浅蓝》等10部荣获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一等奖;李姝平的《暗世界》、魏清海的《白草折》、马维斯的《再见,不负遇见》、王兰蓉的《玉锦》、訾非的《悬浮于风》等20部荣获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二等奖;苏会杰的凌绡阁》、王淑敏的《长歌饮松风》、桂忠阳的《风雨人生路》、肖海燕的《暗瞳杀机》、刘云苏的《一朵桃花笑倾城》、杨胜章的《铁血清水江》等70部荣获2018小说出版资助活动征评三等奖。 第13届作家报杯优秀文艺作品征评颁奖式同时举办。《作家报》艺术世界专刊主编刘利刚宣读了与会获奖作家名单:张芳华、金殿居等荣获特等奖;林成宙、麦健华、李长洲、曹肖平、龙业红等荣获一等奖;苏会杰、董衿希、王明贵等荣获二等奖;赵成武、岳桂杰、王东升等荣获三等奖。 中国演艺书画院院长、《作家报》编委冰耘 CCTV我爱你中华网络电视频道栏目总编、《科学导报·今日文教》总编笑琰(靳新国) 会议洋溢着喜气、朝气与正气,伴随着冰耘作词、孟文豪作曲、演唱的《家国情怀》激昂的旋律,活动在美好的期待与祝福中圆满结束!2024-08-30
-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走进昌源教育集团(永年校区)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是老一代革命家倡导成立的为革命老区人民服务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于1990年7月成立,主要成员是从党政军领导机关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将军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和热心支持老区建设的各界人士。 近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郐万增,邯郸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执行会长刘兴顺、秘书长李俊州等一行,来到昌源教育集团永年校区,参观走访,他们走进学校车间,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校开设的重点汽修专业,高端电子电控技术、电动新能源技术等。 昌源教育集团董事长姬春雷告诉他们,近年来,昌源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在革命老区发展教育事业。目前昌源教育集团在河南,山东,贵州等多个革命老区开办中等专业院校,重点扶持贫困山区全国青年彩虹工程预就业计划,目的就是为帮助老区发展教育。 参观结束后,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为昌源教育集团赠送了荣誉牌匾,以“志在育人建伟业 心系老区惠民生”对昌源教育集团近年来为革命老区所做的贡献,以及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2024-08-30
-
六月荷花香满湖 桥小教育映清波—— CCTV 我爱你中华栏目组走进安阳桥小学 送去五月的芬芳,迎来六月的时光,安阳桥小学素质教育似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迷人的芳香吸引了远方的来客。2018年6月22日,CCTV我爱你中华《放飞梦想》栏目组走进安阳桥小学,用镜头来搜寻桥小教育的光芒。 2018年5月22日,安阳桥小学的新闻报道——《北关区政协到安阳桥小学献爱心》在CCTV我爱你中华《放飞梦想》栏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进一步推广学校特色教育,CCTV我爱中华栏目组总监及制片人林膑等一行再次走进桥小,对我校进行素质教育专题采访。 采访中,桥小“育人无墙,处处课堂”的教育理念在校长程向军的解说下更加具有活力与特色;焦点下,桥小的每一份荣誉证书、奖牌和奖杯都闪烁着桥小人素质教育的光芒;荧屏中,记者用心记录着桥小的特色教育,从年级特色课程到校级、班级精品社团,从戏曲、中医药、航模、合唱到毛线坊、轻轻泥等,桥小51个社团活动的瞬间,无数件精美创意的作品……一帧帧的画面,记录着桥小为追寻“理想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成绩,记录着桥小学子在学校搭建的丰富舞台上,在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 回望,近年来,安阳桥小学小学全体师生在程向军校长“育人无墙,处处课堂”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为构建理想教育,紧密围绕“健康快乐、智慧创新、道德技能”的校训,朝向“乐园、满意”的目标,沿着“一个年级一个特色,一个班级一个特点”的特色办学思路,实施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卓越单位”“安阳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安阳市戏曲特色校”“安阳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学校重视每个孩子特质,为他们搭建丰富的成长舞台。足球工作本着“以足球立德、以足球强体、以足球促智、以足球塑美、以足球育人”的宗旨,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多彩社团为孩子们搭建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收获自信,收获快乐;墨香校园让孩子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规范书写,端正做人;戏曲校园传承民族文化,播撒艺术之花;劳动实践基地的开辟,使劳动实践课程化,孩子们在劳动与实践中懂得生活,收获成功;研学旅行拓宽视野,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因材施教,英才辈出,是全运会游泳冠军候钰杰、蛟龙号潜水员赵晟娅的母校。 翘望,全体桥小师生将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充满自信和谦卑的教育拓荒者,用爱播种、用心浇灌,扬“理想教育”之风帆,为国家培养“四有”接班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驶向素质教育的美好未来!2024-08-30
-
2018《金色蓓蕾》江西赛区完美落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 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节组委会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2018年8月将在新加坡,泰国,北京,上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系列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展演交流活动。 金色蓓蕾青少年才艺展示活动江西组委会携手扬州思美民族乐器厂联合承办的中国梦•金色蓓蕾青少年才艺展示活动(江西选区)的海选活动5月20日在景德镇落下帷幕,近400名青少年参加了本次活动。 著名古筝大师、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顾问焦金海教授,扬州思美民族乐器厂董事长胡思林先生,中国瓷乐瓷瓯、瓷编钟研发创始人姚荣泉老师,江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景德镇市管弦乐学会副会长谢凯老师,江西省著名青年歌唱家、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声乐学会理事李盼老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南昌市民办教育家协会会员、南昌市艺超文化艺术学校董事长王慕贤老师,安徽省青少年艺术培训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晓珺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清华大学古筝教师、星雅乐艺术工作室创办人陈蔚星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华传统乐会会员、亚洲青年音乐家协会会员赵书艺老师等艺术家莅临现场并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 飞乐古筝教师邵菊红老师、清华大学古筝教师陈蔚星老师、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晓珺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赵书艺老师与飞乐艺术学校成人班的学生们的一曲《礼乐》为本次活动拉开帷幕,让吾辈行礼规范自我,而知书达理;识乐教育感化,而净化心灵!让我们不仅仅要迈向时尚前沿潮流,更要勿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Hi,我的祖国,景德镇我的故乡,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对国家、音乐、学校和家乡有着特殊的眷恋 ,以别出心裁的创意,清新优雅的编曲,将陶笛艺术与瓷都文化完美结合,在视力障碍盲童的印第安笛天籁般的演奏中和听力障碍的聋哑学生展示传统的制瓷技艺,这美丽的画面将我们带入美轮美奂、如痴如醉的视听盛宴。《china•故乡》在由省教育厅、民政厅、文化厅、广电局和省残联共同举办的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共享芬芳,我心飞翔“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唯一乐器类金奖! 520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不仅仅是“我爱你”,还是全国第二十八个助残日,金色蓓蕾江西组委会和扬州思美乐器厂向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现场捐献2000元,为这些有艺术梦想的折翼天使们献上一份爱心! 开幕式活动结束后,近400青少年分少儿组,少年组,青年组,进行了古筝、钢琴、小提琴、架子鼓、吉他、声乐、语言、舞蹈、跆拳道、美术等项目的表演!每一个节目,我们的评委都做了详尽的点评与指导! 金色蓓蕾青少年才艺展示活动江西组委会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艺术视界,增长阅历,面向未来,由此助推他(她)们 的艺术之路走的更顺利,最终到达梦想的彼岸!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