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墨客王现昌 浓墨重彩显华光
更新时间:2018-04-25 关注:114
王现昌,又名王献昌,字墨雅,号太行墨客。1954年生,高中学历,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坪桃源村人。1983年毕业于西安书学院。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寺庙文化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近日,在广西防城港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齐白石铜像落成暨国际齐白石艺术杯书画巡展”上,其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同时入选获得了2018年国际齐白石艺术杯书画巡展银奖。据悉,本次巡展之后还将到国外展览。
今天,记者坐在这位饱经沧桑的书法家面前,聆听他诉说着自己多年来艺术之路的艰辛与荣光……
自幼嗜学 得遇良师指点
幼年时的王现昌,十分痴迷书画与古典文学。那时候,中国正处在“文革”的时期,古书奇缺。乡贤崔武顺为他借来《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和古书法字帖,小小年纪的他甘之如饴,每每读起来便废寝忘食。崔老师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派,9岁的王现昌迷恋至极,拜之为师。
崔老师擅书颜、柳。他从“永字八法”到右军“笔势论”教起,让王现昌多从气韵、传神上下功夫,使字体“方正中寓有变化,平静里偶出险奇”。
家贫,买不起毛笔,王现昌就用棉花绑在小木棍上,蘸着锅黑练字。崔老师第一次教王现昌写的字是“道德为师”。这四个字,深深地印在了王现昌的脑海里。后来父母用鸡蛋给他换了一支毛笔。从此,王现昌每天坚持写一百个楷书字,寒暑无间,直到现在。崔老师不仅是一位良师,更像一名慈父。他不仅在书法上对王现昌要求严格,在品德上对其也多有教导。他教育王现昌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崔老师对我的教诲,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王现昌说到此处,十分动情。
至真至诚 方得名师真传
1976年,王现昌已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由于经常独自一人出外游学,数日不归,村里人都称他为怪客,他的父母也不理解。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让他根本就无暇顾及旁人的眼光。
在游学的过程中,他去了泰山、曲阜、洛阳、开封、安阳、林州等许多名山大川、古刹名寺,一些珍贵、罕见的碑刻、壁画、彩绘使他如获至宝,他小心翼翼地欣赏、临摹。王现昌因此收集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在那个萧条的历史年代,出行主要靠双腿。
那时,林州市横水镇东屯村有一位书法家靳鹏九,民国时期曾在政府任职,金石书画无一不精。王现昌闻之便多次慕名拜访,不遇而空。后几经周折,他终于在安阳见到了年近6旬的靳老师。王现昌表明来意,靳老师方知他一路的艰辛,大为感动,当即收他为徒。靳老师向王现昌教授了许多系统的书法理论知识。
靳老师告诫王现昌:“学艺先修德,写好楷书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做到笔笔到位,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时间过去三十多年,靳老师的教导,王现昌依然铭记于心。
靳老师挥毫泼墨,分别用真草隶篆书写了毛泽东诗词4首。字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一切令王现昌眼界大开,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分别之际,靳老师又赠他一本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字帖,王现昌感激万分,如旱苗得雨。星夜到家,他把老师的墨宝挂于墙壁,朝夕临摹。
靳鹏九的倾囊相授,对王现昌后来的真草隶篆书法与冶印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0年,林州市民协成立初期,资金不足,并不富裕的王现昌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卖了6000元,全部捐献给了民协。
天道酬勤 因缘入得白石门
活到老学到老的王现昌,对书法的热爱只增不减。寒来暑往,数十年如一日,他在自己的陋室中,笔走龙蛇,汪洋肆意,好不快哉。
2016年,因缘际会,王现昌的作品被送到了国家一级书画大师吴景山(师从崔广五,是齐白石第二代弟子)的手上。吴景山对他的作品很感兴趣,当即相邀,一段佳缘随即展开。知遇之恩,最是令人动容。这个历经艰辛、却始终坚定执着的王现昌,终于获得了命运的垂青,成为了白石门下的第三代弟子。这份荣耀,让他自豪,也让他更加认识到自己所背负的使命。
“我打算在有生之年,尽可举之力,收徒传艺,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王现昌眼里的光芒炽热如火。“我最近一直在写唐寅的《落花诗册》条幅30首。我还挑选了毛主席诗词42首、老子的《道德经》、唐诗宋词,共200幅作品,用真草隶篆写成条幅,希望有机会可以办一场书法展。”
这个谈吐不凡、一身正气的王现昌,虽一路走来历尽艰辛,却始终昂扬向上,满怀感恩之心,对中国传统艺术心怀敬畏。一心向善,一路虔诚。(史超君 王茜茜)
-
下一篇:中国实力派书法家曹集珪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