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半丁诗词集《太行之子》一书首发式在河北省邯郸举行7月3日,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副主席、国家书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半丁诗词集《太行之子》首发式在河北省邯郸滏淼生态园举行。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林膑,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文汇、原秘书长王恕芳,中共邯郸市委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连明柱,邯郸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原主任韩潜民,磁县政协原副主席、景嵩诗社社长王柱民,磁县人大原副主任、冀南书画院院长蔺国山,磁县党校校长许志新、副校长崔海清,光禄镇书记李立新,磁县科技局局长房三华,景嵩诗社副主编郭金泉、乔书堂,磁县前岭矿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武玉生等有关领导参加此次活动。 于半丁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八一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国学院终身院士,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副主席,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世界华人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国际中华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学研究会文化艺术大师,中韩文化艺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研究员,中国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客座教授,殷商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安阳辅导总站站长,中国诗词名家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磁县政协原副主席、景嵩诗社社长王柱民主持会议 《太行之子》作者于半丁 向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文汇赠书 向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王恕芳赠书 向磁县人大原副主任、冀南书画院院长蔺国山赠书 磁县科技局局长房三华 磁县前岭矿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武玉生 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林膑 于半丁退休后,他笔耕不辍,创作诗词5000多首,先后出版了《甲骨文书法艺海拾贝》、《甲骨文书周易》、《甲骨文现代书法初探》、《甲骨文图解》、《晚节香诗词集》、《红叶情》诗词选集、《翰墨缘》行草书法作品集、《翰墨情》篆书作品集等,《太行之子》于半丁诗词选集是于老师出版的第三部诗词集。于半丁是一位多情善感的诗人,咏物言情,以物喻志,昆虫石头全能释情,花草树木皆成诗篇。正如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执行主席林膑所言:“耄耋之年的老人用汗水写出了第三部诗集,说明了他有毅力、有韧劲、有生活、有思想、有艺术性。该诗集凝聚着诗人对自然田园的赞美,对丑恶现象的抨击,对岁月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故乡风土的眷恋。活动期间,景嵩诗社副主编现场作诗一首: 新枝生翠 祝贺于宝田先生八十六岁又有诗歌新书《太行之子》发行 书乃一扇窗,诗如一杯茶。 品味真善美,心仪贤圣雅。 铮铮甲骨风,习习崖柏霞。 天道酬半丁,神韵耀中华。 磁县景嵩郭金泉 二O一七年七月三日 (史超君)2024-08-30
-
高端赏石文辑《中国好石头》出版为充分展示广东藏家的观赏石精品,传播弘扬观赏石文化,广东省奇石协会联合广州动物园共同策划编辑了《中国好石头——中国好石头艺术馆典藏精品集》。 为充分展示广东藏家的观赏石精品,传播弘扬观赏石文化,广东省奇石协会联合广州动物园共同策划编辑了《中国好石头——中国好石头艺术馆典藏精品集》,目前,这一系列画册已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好石头》定位于高端赏石文化艺术类书籍,由广东省奇石协会会长黄德发担任主编,著名书画家刘书民题写书名。全书共300余页,收录了包括大化石、戈壁石、摩尔石、英石、来宾石、藏瓷和黄河画面石等在内的300余件(套)观赏石精品、名品。2024-08-30
-
张爱玲遗著《少帅》将首次出版 取材于张学良赵四小姐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即将于9月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透露,自2003年母亲邝文美去世后,他便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少帅》就是继《小团圆》之后张爱玲的又一部小说作品。 据宋以朗介绍,《少帅》特别收录:张爱玲英文原稿、郑远涛的译文、何倩彤绘制插图、冯睎乾评析。台湾著名专栏作家符立中说这个故事是张爱玲的“古都春梦”:“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赠予周四(隐射赵四)小姐一把扇,他们很快地恋爱了。虽则张爱玲现今已成公认的‘上海神话’,但读者忽略了:这位海派祖师奶奶出身河北丰润、祖父曾为京朝大官,对于北洋的官场变幻,张爱玲自有她自己的文化皈依。” 消息在微博上发布之后,有张迷好奇,“《少帅》完稿了吗?”因为此前,大家都认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不太可能出版,“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宋以朗说,后来小说写了一段又放弃了,原因是,“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一本未完成的小说为何要出版?著名张学专家陈子善分析道,可能对张爱玲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文本,“我以前也没看到过,确实是首次公开。”2024-08-30
-
全国开展高校及周边复印店专项治理行动严打侵权盗版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史竞男、孙玺)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会同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日前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各地开展高校及周边复印店专项治理行动,对部分重点省(区、市)重点城市辖区内的高校及周边复印店进行全面清查,严厉打击复印店侵权盗版行为,有效遏制高校及其周边复印店盗版活动蔓延的态势。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依法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是增强民族创新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必然要求。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一直高度重视打击侵权盗版工作,仅去年就组织各地“扫黄打非”部门查办侵权盗版案件2194起,收缴各类侵权盗版出版物679万余件。但在工作中发现,高校及其周边复印店盗版复印教材等违法活动一直屡打不绝,且随着复印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盗版复印活动愈加突出,严重损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开展专项整治,对复印店盗版活动予以严厉打击。 据了解,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以高校聚集或复印业较为发达的40个城市为重点,包括4个直辖市、27个省会或首府城市及9个其他城市。重点打击复印店盗版复印行为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盗版复印和业务推广行为。要求做到三个到位,即对高校及周边复印店全部清查到位,摸清复印店数量和证照持有情况;对复印店经营者法律宣传到位,明确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非法,要求依法依规经营;对盗版复印行为处罚到位,以查办案件为着力点,协调公安、工商、文化行政执法等部门深挖线索,查办一批盗版案件,取缔一批违法店档,曝光相关违法行为。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各地周密部署,积极行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秦皇岛市等地“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公安、城管、文化执法等部门,对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周边出版物经营场所、复印店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清理,查缴各类非法盗版出版物8000余册;上海市文化行政执法部门突击检查了松江大学城一条街复印店,特别是对持有印刷经营许可证的复印店进行了重点检查,对一家无证复印店擅自从事复印经营活动进行了立案处理;福建省福州市对大学城内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周边复印店进行了全面摸排,厦门市对全市高校周边出版物市场及复印店进行了突击检查,查获非法、盗版出版物560余册;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等地“扫黄打非”办公室与文化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行动,对辖区内的高校及周边200余家出版物经营场所和复印店进行了检查,共收缴各类非法盗版出版物700余册,查处取缔非法印刷出版物复印店4家。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强调,全国和各地“扫黄打非”部门将持续保持对侵权盗版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广大群众可通过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中心举报电话12390或中国扫黄打非网、扫黄打非官方微信举报各类侵权盗版违法行为。2024-08-30
-
《城脉安阳》问世近日,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安民编著的《城脉安阳》一书问世。该是作者出于对家乡安阳的倾心爱恋,写了一些城市历史人文和地名文化文稿,还有对保护历史建筑遗存、留住乡愁记忆等诸方面的思考。从古都梦华、沧桑老城、民国风烟、岁月无痕、守望名城,到地名丛谈、街衢兴替。在每一大标题下又分列14到20个小标题,详细叙说每一个具体内容。特别对近现代的安阳城,走访调查的颇为详实。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地名,详述其沿革变迁。据悉,这是老安阳名城文化书系第二卷建置地名卷,还有方言俗语卷、民俗风情卷、影像图志卷。 (林膑)2024-08-30
-
《欲休又说》电影《往事如烟》——代自序电影《往事如烟》——代自序 贫穷,人类之疾病也。 贪婪亦人类千年痼疾也。 中国人从古到今对钱始终是爱恨交加。倡导时,昵称为孔方兄;批判时又把它贬损为万恶之源。 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爱江山,爱美人。终又一个个绊倒在孔方兄脚下,令人扼腕叹息。 于是,有人埋怨古人,说孔圣人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圣人点出了“君子爱财”这个命题,却没有告知后人 取财的“道”在哪里? 于是,明代朱元璋对那些取之无道者施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他认为简单粗暴的惩罚就可以堵住邪道。结果如何?请看《明大诰》记载的朱元璋与被判处死刑的兵部侍郎王志的谈话。 朱元璋问:“你怎么这样贪呢?” 王志答:“我是被财利迷了心窍,连皇上和父母都忘了。”朱元璋又问:“如今你怎么办呢?” 王志答道:“我直到被判死刑,才感到后悔已来不及了。” 对于王志的回答,朱元璋哀叹:“呜呼!财利之迷人,非正人君子、至贤之士,不可得而免矣。” 不教而诛,谓之残忍,教育在先,仍以身试法,那是咎由自取。建国之初,老朱尽心尽力,可是大明王朝,终又因贪腐灭亡。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是否还苦苦思索:治理贪腐的“道”究竟在哪里? 时光不老,人易老。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黄炎培老人家去找毛泽东主席秉烛夜谈,也是苦苦探寻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灵丹妙药在哪里? 今天,人们高喊着“金钱不是万能的”,又哀叹“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渴望金钱,又仇官仇富。整个国民的心态是撕裂的,而且撕裂的鲜血淋淋。 那么,这个“道”究竟在哪?“道”是否就是医治贪腐的路径或药方。 近日,我在北京与几位博士聊天。大家聊起网络上流传:一位农民不吃不喝从唐朝攒钱到今天,在北京也买不起一套住房的段子。 大家愤愤然,外地进京的博士,大多是农家子弟,父母供养自己读完博士,家里几乎就要返贫了,哪还有余钱给自己在北京房子?自己养家糊口的那点工资又哪敢奢望买房? 我悄悄地问:“博士博学,你们思考的是否就是治理腐败的 ‘道’呢?” 众人愕然:“是嘛!” “‘道’不就是大家关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吗?”我答。 “如果合法收入无法让你在一定的时期内买起房子,面对不法的经济诱惑,你能不心神摇曳?”我又问。 众人摇头又叹息。不知是赞同,还是否认。 “道”就是保障合法收入的渠道。正道不通,邪道必然枝杈蔓延。反腐倡廉,标本兼治,打击只能治标,完善机制绝不仅仅是指纪检监察机制。中国梦的实现,大国的崛起,征途漫漫,必须寻求治本之策。 大医治未病也。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三策并举,果能持之以恒就是大医开出的治疗慢性痼疾的良方。 不敢,就是靠高压惩罚。对贪得无厌者,绝不能有妇人之仁。 不能,就是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让那些意志不坚定者,无空子可钻。 不愿,就是要教化,更要靠财富分配机制的完善使人不去心神摇曳。 仓廪实而后识礼仪,贫富均而后少贪官。高薪未必养廉,低薪却必然造成大面积人群的左顾右盼。当年,王国维提出艺术追求的三境界。未来“三不”的辨证施治,假以时日,必然迎来反腐的三境界。 当然,贪腐不仅仅指向金钱。贪权、贪色、贪名者亦是贪官。读过中国小说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对清末刘鹗著作的《老残游记》评价极高。在鲁迅看来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言人所未能言:清官比贪官更可恶。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所谓的“清官”,以不贪财自居,却贪权、贪名,同样危害社会。 实现不敢、不能的反腐目标艰难。但,是初级的。治国安邦江山永固就必须思考如何使官员“不愿腐”的问题。我们就要从人性,从文化的深层去探究。不能否认贪婪是人性固有的弱点,也无需回避历史的、文化的因素或基因对民族心理的影响。《史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这首开中国买官卖官之先河。汉朝以下,唐、宋、元、明、清竟一步步使“捐纳”也就是买官卖官形成完备的制度。尽管捐纳的钱一律上缴国库,这一制度、陋习却贻害至今。有学者曰: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泛滥。晚清思想家薛福成更是在评价康乾盛世的贪腐时说:“非其时人性愚也,盖有其内隐为驱迫,使不得不贪也”。内隐是什么,内隐就是现在的“潜规则”!潜规则的不断叠加、传递、放大,这种无形的漩涡,将所有人,无论正派与否,都裹挟进去,无法自拔。在相互撕裂走向集体的被窒息。 文化是人行为的心理支撑。比如,国人把一个“跑”字庸俗化的不忍耳闻。“跑”项目、“跑”关系、“跑部钱”进、“跑部”进京……。怎么“跑”呢?勤快的“足”背着沉甸甸的“包”。包里装什么?不用传授却人人无师自通。 西方彦语说的透彻,人是界与天使和禽兽之间的动物。有崇高(天使)的一面,也有贪婪、自私、残忍(禽兽)的一面。这就警示我们,既不能把人理想化,也不能让人去追寻飘渺的理想。在制度设置时,把官员假设成坏蛋,以制约其权力,也许才会减少产生坏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要限制司法官员的权力;权无明文授权不可为,要划出行政官员权力运行不可逾越的红线。那些擅长“跑部”、“协调”、“运作”的官员,那些把违法、违规视作“能耐”、“本事”的官员才会逐渐失去市场。官场上人才败给奴才,讲原则的人败给不讲原则的人,说真话的人败给说假话的人……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才会减少。 要达到“不愿腐”的境界,反腐,就必须倡廉。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又要去除其糟粕。文化需要改造,道德需要重构,构建全新的思想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我创作的电影《往事如烟》,正是以弘扬孝廉文化为主旨,人民论坛邀请30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举办“孝廉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也同样是为了重构具有时代价值的廉政文化思想体系。 这个时代,是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文化必然带来更为多元、复杂的诱惑。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的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人在短促的生命历程中会不断遇到二难选择。当今,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为官者的定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人的心田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也是孟子两千年前的教诲。当今的官员为何就不能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就不能有少许“大丈夫”之情怀呢!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劝谕嗜取者:“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历代的贪官污吏“前腐后继”,这就不由让人想起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呜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之为人,当有意趣情怀。贪念满腹,哪还容得下诗与远方,更罔论节操与信仰。我的电影《往事如烟》里白发亲娘撕心裂肺的呼唤,是试图唤醒浪子回头。我没有责骂贪官,因为贪官不仅可恶,也是可怜之人。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人人是受害者,人人又是害人者,几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所以,我没有把任何一个人物写“脏”。我为自己编剧的电影写了同名片尾曲《往事如烟》,今天又出版了同名书籍《往事如烟》,黑夜灯下笔墨记之的是漫天雾霾环境中的心之所思,谬误难免,方家见笑也当见谅。这样的电影不可能产生像在大街上“耍猴”那般引来民众“围观”的轰动效应。但是,这部电影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这是一部有点另类的反腐电影,这是一册有点别样的书籍。您不妨得闲看看2024-08-30
-
《欲休又说》电影《往事如烟》——代自序电影《往事如烟》——代自序 贫穷,人类之疾病也。 贪婪亦人类千年痼疾也。 中国人从古到今对钱始终是爱恨交加。倡导时,昵称为孔方兄;批判时又把它贬损为万恶之源。 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爱江山,爱美人。终又一个个绊倒在孔方兄脚下,令人扼腕叹息。 于是,有人埋怨古人,说孔圣人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圣人点出了“君子爱财”这个命题,却没有告知后人 取财的“道”在哪里? 于是,明代朱元璋对那些取之无道者施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他认为简单粗暴的惩罚就可以堵住邪道。结果如何?请看《明大诰》记载的朱元璋与被判处死刑的兵部侍郎王志的谈话。 朱元璋问:“你怎么这样贪呢?” 王志答:“我是被财利迷了心窍,连皇上和父母都忘了。”朱元璋又问:“如今你怎么办呢?” 王志答道:“我直到被判死刑,才感到后悔已来不及了。” 对于王志的回答,朱元璋哀叹:“呜呼!财利之迷人,非正人君子、至贤之士,不可得而免矣。” 不教而诛,谓之残忍,教育在先,仍以身试法,那是咎由自取。建国之初,老朱尽心尽力,可是大明王朝,终又因贪腐灭亡。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是否还苦苦思索:治理贪腐的“道”究竟在哪里? 时光不老,人易老。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黄炎培老人家去找毛泽东主席秉烛夜谈,也是苦苦探寻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灵丹妙药在哪里? 今天,人们高喊着“金钱不是万能的”,又哀叹“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渴望金钱,又仇官仇富。整个国民的心态是撕裂的,而且撕裂的鲜血淋淋。 那么,这个“道”究竟在哪?“道”是否就是医治贪腐的路径或药方。 近日,我在北京与几位博士聊天。大家聊起网络上流传:一位农民不吃不喝从唐朝攒钱到今天,在北京也买不起一套住房的段子。 大家愤愤然,外地进京的博士,大多是农家子弟,父母供养自己读完博士,家里几乎就要返贫了,哪还有余钱给自己在北京房子?自己养家糊口的那点工资又哪敢奢望买房? 我悄悄地问:“博士博学,你们思考的是否就是治理腐败的 ‘道’呢?” 众人愕然:“是嘛!” “‘道’不就是大家关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吗?”我答。 “如果合法收入无法让你在一定的时期内买起房子,面对不法的经济诱惑,你能不心神摇曳?”我又问。 众人摇头又叹息。不知是赞同,还是否认。 “道”就是保障合法收入的渠道。正道不通,邪道必然枝杈蔓延。反腐倡廉,标本兼治,打击只能治标,完善机制绝不仅仅是指纪检监察机制。中国梦的实现,大国的崛起,征途漫漫,必须寻求治本之策。 大医治未病也。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三策并举,果能持之以恒就是大医开出的治疗慢性痼疾的良方。 不敢,就是靠高压惩罚。对贪得无厌者,绝不能有妇人之仁。 不能,就是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让那些意志不坚定者,无空子可钻。 不愿,就是要教化,更要靠财富分配机制的完善使人不去心神摇曳。 仓廪实而后识礼仪,贫富均而后少贪官。高薪未必养廉,低薪却必然造成大面积人群的左顾右盼。当年,王国维提出艺术追求的三境界。未来“三不”的辨证施治,假以时日,必然迎来反腐的三境界。 当然,贪腐不仅仅指向金钱。贪权、贪色、贪名者亦是贪官。读过中国小说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对清末刘鹗著作的《老残游记》评价极高。在鲁迅看来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言人所未能言:清官比贪官更可恶。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所谓的“清官”,以不贪财自居,却贪权、贪名,同样危害社会。 实现不敢、不能的反腐目标艰难。但,是初级的。治国安邦江山永固就必须思考如何使官员“不愿腐”的问题。我们就要从人性,从文化的深层去探究。不能否认贪婪是人性固有的弱点,也无需回避历史的、文化的因素或基因对民族心理的影响。《史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这首开中国买官卖官之先河。汉朝以下,唐、宋、元、明、清竟一步步使“捐纳”也就是买官卖官形成完备的制度。尽管捐纳的钱一律上缴国库,这一制度、陋习却贻害至今。有学者曰: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泛滥。晚清思想家薛福成更是在评价康乾盛世的贪腐时说:“非其时人性愚也,盖有其内隐为驱迫,使不得不贪也”。内隐是什么,内隐就是现在的“潜规则”!潜规则的不断叠加、传递、放大,这种无形的漩涡,将所有人,无论正派与否,都裹挟进去,无法自拔。在相互撕裂走向集体的被窒息。 文化是人行为的心理支撑。比如,国人把一个“跑”字庸俗化的不忍耳闻。“跑”项目、“跑”关系、“跑部钱”进、“跑部”进京……。怎么“跑”呢?勤快的“足”背着沉甸甸的“包”。包里装什么?不用传授却人人无师自通。 西方彦语说的透彻,人是界与天使和禽兽之间的动物。有崇高(天使)的一面,也有贪婪、自私、残忍(禽兽)的一面。这就警示我们,既不能把人理想化,也不能让人去追寻飘渺的理想。在制度设置时,把官员假设成坏蛋,以制约其权力,也许才会减少产生坏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要限制司法官员的权力;权无明文授权不可为,要划出行政官员权力运行不可逾越的红线。那些擅长“跑部”、“协调”、“运作”的官员,那些把违法、违规视作“能耐”、“本事”的官员才会逐渐失去市场。官场上人才败给奴才,讲原则的人败给不讲原则的人,说真话的人败给说假话的人……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才会减少。 要达到“不愿腐”的境界,反腐,就必须倡廉。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又要去除其糟粕。文化需要改造,道德需要重构,构建全新的思想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我创作的电影《往事如烟》,正是以弘扬孝廉文化为主旨,人民论坛邀请30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举办“孝廉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也同样是为了重构具有时代价值的廉政文化思想体系。 这个时代,是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文化必然带来更为多元、复杂的诱惑。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的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人在短促的生命历程中会不断遇到二难选择。当今,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为官者的定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人的心田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也是孟子两千年前的教诲。当今的官员为何就不能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就不能有少许“大丈夫”之情怀呢!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劝谕嗜取者:“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历代的贪官污吏“前腐后继”,这就不由让人想起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呜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之为人,当有意趣情怀。贪念满腹,哪还容得下诗与远方,更罔论节操与信仰。我的电影《往事如烟》里白发亲娘撕心裂肺的呼唤,是试图唤醒浪子回头。我没有责骂贪官,因为贪官不仅可恶,也是可怜之人。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人人是受害者,人人又是害人者,几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所以,我没有把任何一个人物写“脏”。我为自己编剧的电影写了同名片尾曲《往事如烟》,今天又出版了同名书籍《往事如烟》,黑夜灯下笔墨记之的是漫天雾霾环境中的心之所思,谬误难免,方家见笑也当见谅。这样的电影不可能产生像在大街上“耍猴”那般引来民众“围观”的轰动效应。但是,这部电影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这是一部有点另类的反腐电影,这是一册有点别样的书籍。您不妨得闲看看2024-08-30
-
我家那棵老柿树文/王兴舟 我的家乡在山里,山里有众多的树,最常见的是柿树。我家有一颗老柿树,就在院前的地头上,那是祖上栽种的,至我已是第四代了。远离家乡已有三十年了,每次回家,远远地看到它,心便温暖起来,见了老柿树,就回到了老祖屋。 柿树也开花,在每年的春末,满树长遍嫩叶,它就会像天上撒落下的星星,在枝枝桠桠之间,开得哪里都是了。柿花因柿种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多为四齿叶托,绽黄色花瓣,花须有四到七组,每组二至三根不等,花形或灿若金盘,或飞绽如旋,或抽蕊似伞,或聚而成塔,十分的妙肖与妙趣!花香淡淡,微风一吹,漫山遍野都是香的,惹来了无数的蜜蜂。柿花开不了多久,就会在蜜蜂的甜歌声中纷纷醉落了,每天落得满地如星,像是铺满花的地毯,人坐其下,砸在头上和身上,那痒痒的感觉,决不是“舒服”二字可以说得过的!少时每年我都会在春风里嗅着柿花的气息,陶醉进这无边的风景。 满满的一树花,在树上绽开的时候,灿烂归灿烂,但不留心的人很难会看得到,因为它不像其它花儿一样,踩着绿叶飞泻张扬,柿花是隐在其中的。树上的柿花,一边坠落,一边结果,花儿落完了,小小的柿苞也结满了树,它们静静地镶在绿色的柿蒂中,绿宝石似的,枣那么大,随着日月渐渐地盼着长大。 柿树的绿荫是最浓的,酷暑时树下连一丝阳光都漏不下,真正的遮天蔽日,纯粹的清凉世界,因此也成了男人神聊海侃,女人飞针走线的天地,小孩子树上树下的乱爬,高的树杈,还会叠罗汉似一个踩着一个往上顶。爬柿树的感觉很好,把肚皮磨得彤红彤红的,手脚不小心还要挂点彩,但那种享受快乐,眺望风景,逃离地面,高高在上的感觉,是儿时寄存下来的最美记忆! 一年中,我几乎从柿苞挂树就开始享受美味了,在离树不远的角落,用小铁铲掘个地洞,把青青的柿苞贮藏进去,然后用树叶一盖掩上土,停个十日八天掀开去尝,便是涩中带甜的美食了。当然,最美的时节,还是柿叶染红的秋季,金风送爽,露水变霜,潇潇晚秋雨,几番洗清秋,漫山遍野的树叶都由盛转衰,枯黄欲落时,柿叶却在饱经风霜之后,愈发地红艳了。在乡间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的农谚(柿树是从软枣树嫁接而来的),这时候秋忙已过,人们可以悠悠闲闲地在满树的红叶丛中摘柿子了。成熟早的柿子,总是挂在向阳的枝头,因为偏享阳光雨露,得生长之先,成熟得早,也最早被摘下来。柿子初熟时是金黄饱满的,有爽脆的意味,熟透了才变成亮红色,抚之如触锦帛,有滑润的感觉。摘柿子在山里是最具有戏剧性的农活,不是说偶然,而是因为那份热闹。树上树下都是人,下面在喊,上面在笑,柿子像雨点一样纷落下来。用竿敲的,劈哩啪啦舞如弹琴,“大珠小珠落玉盘”,密集而杂乱;用手摇的,呼来啸去,真是“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啊!柿子收获后,是母亲最累的时候,把柿子进行分类,好的旋成柿饼,差的切成柿块,浆的酿成柿醋,要忙上一个月,才能完成整个贮藏过程,因此直到现在我只要看柿饼上凝着的甜霜,就会想起母亲那飘动的白发!过去我常常在柿树染红添彩时候回家,母亲总是给准备一兜一兜的柿子,回到城中的家,挂在阳台上,看着它,尝着它,便想到家乡,想起母亲,心里总会漾起向上向善的涟漪,令我不敢懈怠分毫,不敢浮躁一分,把勤勉进行到底! 那年月,尽管很穷,但乡人摘柿子总要留下树顶那部分,树叶落完了,仍像红灯笼似的,灿亮在那里,十分耀眼,那是特意给小鸟予备的冬食,但却成了我们最大的吸引,鸟儿啄柿时,总挑最甜的去吃,因此被鸟儿啄过的柿子,久而成干,口感甜美,成了我们冒险的目标。进入冬季,柿枝脆硬,容易折断,大人们轻易不敢爬上枝头,口馋的大人会用些小恩小惠,逗着小孩们去显摆缘枝的技能,他们却叼着烟卷,在树下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胆大的小孩,一步一步逼近树梢枝头垂挂着的柿干,凝神静气,目不转睛,手脚都有点无措了。他们仰望小孩们的惊险技艺和将要带来的惊喜,也会把持不住,在树下哼着小曲儿偷乐。当柿干摘下,他们也会吧唧着嘴边吃边乐,还不忘咧开长满胡茬的嘴,夸夸平时看不起的顽童。去年,春节放假,在二哥家呆着没事,便约少时几个同学上山去了,山里的柿树叶已落尽,显得有点突兀嶙峋,但满满的柿子,红红的如装饰灯一般,还缀在树上,鸟群像树叶一样栖在枝头,守候着山民为它们留下的美食。我们走了几户人家,门皆铁锁上挂,人皆下山,路也荒草掩道了。人进入中年,身已臃肿不堪,爬树是不成了,便从地上拣起小石块掷过去,然后去拣落地的柿子品尝,那样的清冽甘甜,令人想起少儿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在家乡的果树里,要数柿树落寞和孤寂了,不像苹果、山楂一样,每年主人还要精心地剪理一番,施肥、浇水、除虫……野外的柿树自顾自地生活,没人去怜,不着果的时候也无人去睬。冬天柿树把叶落尽,干枯的叶片还在风中如铜铃一般,沿着地垅哗哗啦啦地响着,静待着北风、冬雪、荒凉的到来,在寂寞中收藏着逝去的繁华,把一年的疲累酿造成醇香的美酒,首先把自己灌醉,然后再等待着春风春光春意,准备又一轮的热闹与繁华、开花与结果;对柿树来说,这虽是宿命与轮回,也是向往与憧憬啊! 今年霜降过后,侄儿永庆又从乡下捎来满篮的红柿,个个鲜亮剔透,说是从老家的老柿树上摘下的。现在算来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生存、工作和职责,整日整月整年地忙碌与奔波,家院前的那棵老柿树,我已是多年未亲近了。听侄儿说家乡山里的柿树老的老、刨的刨,正在愈来愈少,不知哪年哪月哪天柿树绝迹了,想找枚柿子尝,还须到种植园里去呢! 这几月,工作忙如陀螺,已很久没有双休和节假日了,每天班后回家途中,脚步能把月光踩成星星点点,迸得细碎满地,哪来闲暇去亲近山水呢?但我却常常想,常常想回到家乡,在晚秋时节,抚摩一下那棵缀遍红叶,挂满我童心的老柿树啊!正如那句古诗:“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所言,现在柿叶红了,柿子熟了,我却离家乡越来越远了。 关于这棵老柿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着我的家族符号,它是家园的象征,是我生命的起点,我一生的顺逆、荣辱、穷通都与之关涉难断,缠绵不休,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让我永不忘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安游慈恩寺时发出的那声跨越时空的感喟:“柿叶红时独自来”,让我想起山里那柿叶红遍的家乡,两眼顿时湿润起来…… 柿叶红了,我想家了!2024-08-30
-
祥鹰(汪文德)诗歌选登遇 见 一股韵味 深入骨髓 在时光深处 昂然之气 恰似兰草之香 纤尘不染 此生 不为遇见佛 只为 遇见你自己 清 莲 一股香气 神情 嫣然一笑 无声的诱惑 宛若古典的花 若隐若现 一只 纤纤玉手 轻拂你的脸庞 似清莲 一朵微笑熙然 梅 ——贺马生有老师 素颜轻盈昂严寒, 暗香扑面漾心澜。 雪压霜凝怀春梦, 阅尽苍凉笑依然。2024-08-30
-
秋雨文/王兴舟 秋风把夏天的心思揉碎,雨便像花红坠落一样纷纷扬扬,满天扯起云雾,地上绽遍了水花。秋雨不像夏雨一样张狂,骤来骤去,是细细疏疏的那种,恰似垂挂的玉帘,朦朦胧胧,可视可触。寂寞雨溪,几缕清风,一地碎叶,伴着尘世的纷扰与忙碌,不知流到城市的哪个角落? 还是那副情怀,喜欢雨天。柔柔的雨,是一种特别的景致。我爱在雨中漫步,这样人也葱茏,心也兴奋,尽享安静,独乐风景。欣赏雨在莲叶上如珍珠般迸跃,细看汨汨雨流遁入地下各处,这时走在城市的街巷里,静到极处的心,便会摇曳起戴望舒《雨巷》里的那抹鲜艳来。一天朦胧,两耳雨声,三省吾身,四知不欺,雨声雨景雨韵,独思正当此时。赏雨,伞上有琴音,寻趣,足下尽水曲。雨中撑把旧纸伞,临水步桥,踏虹伴云,一潭静水,万点涟漪,微风斜吹,心漾传奇,任雨点纷敲,让湿意聚集,然后轻转伞柄,把雨珠旋成一圈飞檐,如梦如幻的雨景,最易让人想起温庭筠的“咸阳桥上雨如丝,万点空蒙隔钓船”的诗意来。但有时雨中独行,若是两手空空,没有丁点挂碍,便觉快乐洒脱;有了伞,手不得闲,受到了拘束,又觉伞成了多余,显得有点累赘,于是,诗情一来,收伞作杖,踯躅雨中,把一个疲累于尘世中的自己,交给满天的雨意,让那些雨点落在脸上、身上,丝丝的凉意沁人肌肤,那种惬意让人或唱风歌雨,或卧水作榻,或捧雨当酒,或揽雨是友,心神俱醉,满心欢喜。缕缕细雨,汇流一街小溪;几声喷嚏,尽吐平日愁怨之气。这样人若水中游来,一身淋漓,雨意浓郁,便有了醍醐灌顶的畅意,恍悟一切,剔透了灵魂,让你沉浸其中,又神游物外,直叹这雨参于天,集于地,人每见之,便能将平常散乱的心念集定于一处,如沐月禅心,清静寂定。因为在这雨中,满目迷蒙,空城无人,你不必正襟危坐,不用装腔作势;不必颐指气使,不用化妆面具,像魏晋奇人一样,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着一身宽可横穿的衣袖,任雨水身上横流,若扁舟一叶随水飘走,让自己也纵情一把,不是张扬,不是疯狂,只是展露自己的真性情,这便是最美的诗了。 潇潇雨歇,凭栏而视,仍是诗意雨趣,春花夏绿空妒。秋雨如诉,缠绵无处,半有留恋,半听鹧鸪,亦是禅暑,亦是超度。夏去也,秋来到,天地大理,自然机趣,全赖秋雨濯漱。最是动情处,雨打芭蕉,风如天籁,半帘雨雾,山果初熟。秋雨把春思扯来的灿烂憧憬润湿成落花流水,把春花与夏绿的诗情画意浓缩进这沉甸甸的湿意里,雨溪潺潺,带走的是流年韶光,还是花影粉蝶?堪恨时光流逝,春风带来了秋雨,秋雨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记忆呢?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