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亩梯田流转 富了一方百姓“光是梯田流转,一亩梯田就能赚到300多元钱,将来游客过来赏花、吃饭也能带来不少收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桑洲镇里山季村村民季定奖告诉笔者。一场因花事带来的改变,吹醒了山里人的致富梦。 桑洲镇是个贫困山区,人均收入不到9000元。为此,大山里的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劳动力的不足导致大片梯田荒芜。2012年,该镇举办了首届油菜花节,金灿灿的油菜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赶一场花的盛会,成了不少人的选择,昔日荒芜的梯田,如今成了百姓致富的沃土。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里山季大红树自然村已成功流转百亩梯田,形成了百亩格桑花基地。而塘山村则采取“公司+村支两委+农户”的方式,由村两委出面引导农户有序做好梯田流转工作,再由外商将梯田承租利用,“村里已经种下百亩牡丹花,现在就等牡丹开花,吸引游客,花开后还能结籽榨油,这些花就是我们村的致富花啊。”村党支部书记叶未庆开心地说。 油菜花、牡丹花、格桑花……桑洲镇针对不同村的产业特色,制订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在南岭村,鼓励农户对外流转梯田重点进行油菜花种植,做好“油菜花节”的准备工作;在里山季村,鼓励流转梯田种植彩色水稻,带动农家乐和民宿经济的发展;在新桥村,鼓励流转梯田开展水蜜桃、杨梅等时令水果的种植。 深嵌在山区的桑洲,如今因着这场花儿带来的芬芳,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赴一场花的盛会,住一晚农家小舍,尝一口农家小菜,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今年桑洲镇还发挥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的作用,鼓励村民将梯田进行流转,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批返乡农民工回家就业、创业,破解就业难题,圆了广大群众的致富梦。2017-11-28
-
把“厕所革命”一抓到底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它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文明窗口。早在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三年两次重要指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姓民生、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 纵观全球,厕所问题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一些发达国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厕所也是我国旅游业最突出的薄弱环节,是我国社会文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一块短板。从历史来看,几千年来形成的厕所文化缺失及顽固的如厕陋习,制约着厕所文明的提升;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厕所的现实需求,厕所脏、乱、差、少、偏,成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一两个项目、靠某个行业不行,必须要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变革,这是提出“厕所革命”的由来,也是攻克这一社会发展短板的必然要求。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旅游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会问起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并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自从2015年4月1日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全国旅游系统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取得明显成效。两年多来,我国“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厕所封闭管理到开放管理,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总结两年多来的“厕所革命”,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厕所革命”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方面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厕所问题作为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民生工作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我们就能在诸如“厕所革命”的努力中,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2017-11-28
-
让“新农民”耕耘希望田野(评论员观察)——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 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 机器人灵巧地采摘黄瓜,无人机喷洒农药,动力排灌机在田间灌溉,通过手机云端随时了解养殖状况……在今天的中国乡村,一个个农业现代化场景令人惊叹。新农民与新技术的结合,正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种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0年前,党的文件描述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今天,随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也有了明显改观。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资源环境束缚压力加大、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拖慢了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脚步。一度,“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乡村振兴”经党的十九大上升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从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转变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十九大报告从解决“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出发,着力强基础、补短板、增活力,抓住了强农富农的“牛鼻子”。以此为导引,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 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亿万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庄稼汉”成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农民”。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了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农民走进校园学习农业技术,志在“打赢知识翻身仗”;“跳出农门”的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创业,“和土地谈一场恋爱”;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平凡土地生长出致富希望;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生态立村、绿色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广……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正在让新时代的中国农村焕然一新。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因此需要培育更多“新农民”。据了解,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400万人,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力量。未来,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力度,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塑造有利土壤,并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经营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适应市场。 回应“乡村何以振兴”“乡村为谁振兴”的时代之问,党的十九大已经做出了立体部署。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顶层设计,正在铺就乡村振兴的地基。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人民好代表毛丰美,耶鲁走出的村官秦玥飞,正是这些热情与能力齐备的人才,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注入活水。培养和扶持好扎根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广袤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传统里,治国济世莫不以农村、农民为重。今天,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实现乡村振兴。相信随着改革的落实,新时代的农业将更有奔头,农村将更有吸引力,农民将更有尊荣感。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