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盛明:天津一日随记天津一日随记湖南 唐盛明 第一次来天津,感觉既陌生又新奇。 深秋的京津地区天高气爽,阳光绚烂。我和光禄兄乘坐城际高铁,直达天津西站,落脚车站旁的一家旅店。在天津的一日游,没有跟随团队,没有雇请导游,而是专挑有文化品味的地儿走。古香氤氲津门里 津门故里,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古文化街。 明晃晃的太阳,把古文化街涂抹成一片暖色。穿过由大理石墩、红色圆柱和绿色琉璃瓦撑起的“津门故里”仿古牌楼,从古文化街南口水阁大街进入。徜徉于古文化街,发现两边店铺皆为二、三层楼房,一色的青砖和琉璃瓦,门面装饰古色古香,各种招牌、旗旛要有尽有。依据津门特色和个人的爱好取向,我便瞄准了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店家。 来到中华老字号“泥人张”塑古斋。抬头一望门头牌匾,为一块长方形紫色木板,两边雕刻腾云驾雾的金龙,中间则是四个金色大字和三个绿色小字,显得庄重而有品位。进得斋内,见右边镜框有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高层领导观看泥人张彩塑展览并接见其传人的珍贵镜头。一排木柜倚墙而立,镶嵌玻璃的上面三层,陈列着传人创作的彩塑珍品。最里面的柜台上,则摆设着几座大型的人物彩塑,惟妙惟肖。左边墙上镶嵌一幅人物摄影,看文字才知道是“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凡云女士。 据店员介绍,塑古斋是“泥人张”家族独有的。天津“泥人张”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开创者是张明山,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及古典文学名著,用色简雅明快,用料格外讲究,所捏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2003年初以泥人张第五代世孙张乃英先生为代表的泥人张世家,于南开区鼓楼商业街设立了“泥人张美术馆”,现任馆长张宇为“泥人张”第六代传人之一。馆内共收藏了泥人张世家六代传人的优秀作品三百余套,其中不乏有历史和经济价值的艺术精品,如《蒋门神》《余三胜像》《钟馗嫁妹》《看手串》《渔归》等等经典作品。张凡云女士的《昭君出塞》曾入选《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集》,《貂蝉拜月》荣获首届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创作奖。她对泥人张彩塑文化的理解很深刻:先祖留给我们后人的不是遗产,而是文化;是发端于海河、根植于民间,集聚了祖国千百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文化精髓;而这种文化是“泥人张”给家乡父老打造的一张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名片。 古文化街的最里面,横着那一排装饰古典的门店,就是著名的杨柳青画店,黑色牌匾上面镶嵌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杨柳青画店”金色大字,两边各有一幅《连年有余》的年画灯饰。拾阶而上,第二层才是经营杨柳青年画展厅。连起来的几间展厅虽不算宽大,两边的墙上悬挂或摆放着已装裱好的条幅和方框年画,譬如《五子夺莲》《福寿三多》《鲤化千年》《五谷丰登》《平安富贵》《麒麟送子》等,琳琅满目;柜台里也摆满了各种年画,乍看价格不菲。 想起小时候每逢过年,各家各户在大门上张贴一对财神或门神,还有在堂屋张贴的各种画,大凡都是天津杨柳青出品的年画。这杨柳青年画颇有点历史了,它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其中的一大类是娃娃,这些娃娃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体态丰腴,活泼可爱,象征着吉祥美好。流光斑驳五大道 五大道名称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却蕴含了历史的厚重。 五大道,所指是平行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和重庆道,之所以被称为“大”,实在因为它的名气大。毛泽东主席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或许历史的耻辱,天津这座沿海重埠曾设立过国内绝无仅有的九国租界。上世纪初的三十多年里,陆续形成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建筑群,如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哥特式、罗曼式、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等,五光十色。有人曾比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哲理诗”。这万方荟萃的建筑模式及情景,就是在国外也很难见到,因此被人们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不仅如此,五大道的引人瞩目,还有更为重要的人文因素。由于天津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租界的存在,历来都是富商巨贾、退隐下野的军阀政客、来华淘金的洋人以及成名的实业家、各界知名人物等聚居的所在。仅在五大道就有徐世昌、曹锟、顾维钧、载振、颜惠庆、孙殿英、张学铭、张自忠、鹿钟麟、张绍曾、龚心湛、朱启钤、蔡成勋、严修、张伯苓等历史名人的旧居50多处;还有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张勋、孙传芳、溥仪、李叔同(弘一法师)、梁启超等名人旧居多处,它的知名则得自于各类名宅的高度集中。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能汇聚于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是罕见的。 午后,直接驱车来到了五大道民园广场外的街道旁,于横向街道的休闲处,租了一辆仿古马车,马车师傅则主动担当导游,开始了走马观花的一游。五大道街旁树荫浓郁,阳光被过滤成斑斑点点,老旧的各式房屋呈现出一种暗淡的色调。这些房屋多倾向低矮,院内婆娑的树木掩住楼窗,体现了主人求安逸舒适、不事张扬的心理。在那未曾整修的三十年前,几乎都是较高的实墙,遮住了里面华丽的内涵。我坐在马车上,可以观赏每条道路上的风光,每逢重点名宅马车会自动停下来,让你透过改造了的栅栏门或窗,去观赏原貌,加上师傅的解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一路漫游,有几处建筑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和平宾馆。眼前的和平宾馆已装饰一新,红色琉璃瓦因阳光的映照而闪耀,在五大道诸多建筑中算最为亮色的。师傅说,这是一家上百年的老酒店,建于1925年,拥有各种豪华的客房设施,成为了当时的旅游胜地之一,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名为和平宾馆,接待过许多外国元首及党和国家领导人。1951年,毛泽东主席来天津视察时住在这里,也是他多次来天津唯一的一次住在和平宾馆,所以又称之为“润园”。 狗不理贵宾楼。狗不理包子,是天津最有名的传统小吃。可听师傅说,此处的贵宾楼,并非经营狗不理包子的场所,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天津有名的爱国商人、人称“红色资本家”的李勉之家宅。其旧居位于五大道文化旅游区以内,每幢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外檐为花岗石砌基,卵石混水墙,大坡度尖屋顶,并设有屋顶晒台,室内护墙板、地板用高级硬木制作,客厅为六角形,奢华而不失典雅,保存基本完好。李勉之的旧居现有一部分属于“狗不理贵宾楼”,可以说此狗不理非彼狗不理,贵宾楼也仅仅是代表地名的“贵宾楼店”。 疙瘩楼。马车嘎的一声停在树荫掩映下的街边,师傅说疙瘩楼非常值得一看。这座被称为“疙瘩楼”的中国古城堡,位于两条街的交叉口,是五大道上最经典的建筑之一。它建造于1937年,是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建筑为灰白色调,窗户都是镂空的瓷体,上面贴有各种颜色的碎瓷片,外墙还有奇形怪状的陶瓷饰品,门口摆放着各种石像,有的人形石像甚至没有头,阳台上的陶瓷大公仔也是残缺状,庭院各处还放置有很多的石雕。所谓“疙瘩”,是指建筑外面的过火砖砌的粗糙质感,用众多明清时期的瓷片,把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瓷风格融合到了建筑中,在外面观看非常特别。据说,距此不远处还有一座瓷房子,跟疙瘩楼风格十分接近,不过富丽堂皇得多,有人却怀疑瓷房子抄袭了疙瘩楼的创意,可惜我没有去看过。诗意缤纷海河夜 海河,天津的母亲河。早年曾有句俗语叫做“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如今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河风景线,它横穿繁华市区,宛如一幅长长的风景画卷,把天津装扮得更加楚楚动人。 不经意间,我的双脚已踏上解放桥。啊,解放桥!它是架设在海河上的一座钢架桥梁,建成于1927年,桥长97.64米,桥面总宽19.5米,原名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北连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南通紫竹林租界地。解放桥曾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名声显赫。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战役打响了。人民解放军只用了20多分钟、不足1个连的兵力,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倚的国民党守军,迅即占领了万国桥。之后,在另一座铁桥金汤桥实现会师,不到29个小时就解放了天津城。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2007年经过8个多月的封闭施工,解放桥则完全按照其原貌修复并竣工通车,已装扮成为海河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我站在解放桥上,扶着网栏,观望东西两向的海河。深秋时节的河水碧清,流速放缓,显得格外的温柔。往东望去,河两岸少有高层建筑遮挡,视野开阔,皆被霞辉镀亮。往西呢,则是高楼林立,虹桥飞架。看垂落的夕阳,像是悬挂于楼壁间的大红火球,倒映在海河微微荡漾的水面上,仿佛铺就一匹红色的轻绸。因为背光拍出来的镜头,其森林般的楼宇恍若一幅剪影。都说这里的夜景特美,我们就近在街边点了天津小吃,便及时来到了滨江休闲场地观看。 这时候,解放桥以西的落日,已经收敛了最后一缕光芒,海河两岸的霓虹灯纷纷点亮。流水闪烁着波光灯影,呈现一种流动不息的美。对岸的天津火车站、世纪广场的钟塔、横跨海河的解放桥以及远近参差的楼厦,皆被勾勒得轮廓分明,美不胜收。我又一次攀上解放桥头的观景台,望见两岸霓虹灯映亮的建筑,恰似琼楼玉宇,人间天上;几座横跨海河的大小桥梁,皆在霓虹灯的点缀下,有的如长虹卧波,有的似彩虹凌空。那若明若暗的各色灯光,把缓缓悠悠的流水漂染成霞彩,然后又将霞彩一道道送向远方,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思。不知是谁吟咏了一首《海河夜风光》的诗句,“晚霞旖丽映红天,星若梳妆朗月圆。鹤舞莺啼甘菊靓,风凉气爽彩云燃。扁舟欢快逐波浪,雅客巡游如半仙。滋养津门黎庶福,浑身舒坦赞歌旋”。我想在这里读到的,就是海河夜色与诗意的最佳写照。 夜色渐深。当我们再次经过解放桥,去赶最后一班地铁时,朔风在桥下吹的呼呼作响。此时此刻,我仿佛听见了当年人民解放军冲锋的呐喊声、攻占铁桥的欢呼声,一阵阵的在我耳边和心中激荡······ 呵呵,这天津一日游,的确令人难忘! 作者简介 唐盛明,湖南祁阳市人,中国散文学会和湖南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闲暇间,喜寄情山水,涂鸦文字,于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首),多次获全国性奖项,作品亦入选多种文集。散文《家乡的立夏蛋》曾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海峡情”征文优秀作品奖。近年有《满谷药香》获首届郦道元全国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蛙鼓未足听》获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二等奖。《漏秋的日子》收入湖南省2018年散文选集《田野飘香》。《掌声响起》获湖南省散文学会“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征文奖。2024-09-25
-
秋枫|战友举杯庆七一风云百岁渡,回首党恩树。 四海欢呼聚,五湖情谊固。 七一举杯庆,八一战歌赴。 瞭望远洋舰,航归华夏路。 作者简介 魏来安,字,旭,笔名,秋枫,男,安徽省定远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退休)、来安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郦道元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南国文学社副社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研修班学员;《南边文艺》《南国文学》《黄河文艺》《中散北戴河散文基地》签约作家。2024-09-25
-
张荣才|武陵三章 :游湘西、桔子州头组诗作者/张荣才 沁园春·重上张家界 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万壑松涛。 望天门洞穿,峦如玉笋;涧溪水绕,石若螭蛟; 老树藤缠,云梯接月,水复山重步步高。 出云顶,览湖湘辽阔,波浪滔滔。 莫愁路险山遥,惊回首、始知过九霄。 看烟波历历,江山若画;镜湖澹澹,意气如潮; 云梦扬波,湘江带雨,霞涌云蒸共火烧。 云帆掛,破浪行沧海,独领风骚。 (词林正韵) 注:【三千孤峰、八百秀水】张家界武陵源以其奇峰三千、秀水八百而闻名于世,属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笫一个森林公园。 沁园春·桔子州头 南岳峰端,桔子洲头①,北走湘江。 望长沙雾列,层峦叠翠。 洞庭烟笼,盘谷花香。 回雁为头,麓山为足②,千古英雄意气扬。 凭栏处,忆峥嵘岁月,独立苍茫。 星城③虎踞龙骧,聚雄杰、挥毫赋华章。 听石英论剑,芙蓉带雨; 俠儒报国④,大卫阳光⑤。 万里山川,八方才俊,词韵悠悠绕画梁。 登高看,望三湘四水,龙凤呈祥。 (词林正韵) 注①【桔子州头】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中面积最大的沙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注:②【回雁为头,麓山为足】回雁峰为八百里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又称南岳第一峰。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和衡州八景之首的雁峰烟雨均坐落于景区。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南岳72峰的尾峰,据《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麓山,亦岳麓山别称。 注③【星城】长沙的别称。 注④【石英论剑】石英先生,现年92岁,中国当代文坛大家、被文坛誊为“文学常青树”、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审、现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6月17日,南国文学“中大视界杯”征文颁奖典礼暨郦道元文学院第二届高峰论坛在张家界举行,20日回长沙后,与会作家、诗人专程到韶山、桔子州头拜谒领袖、同时赴岳麓书院、爱晚亭参观采风,故称论剑。 注⑤【大卫阳光】大卫先生,《诗刊》原编辑、著名诗人,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在中国诗坛据有重要地位。 沁园春·武陵源①抒怀 古木参天,峰峦独立 ,烟雨苍茫。 望三千烟嶂,天门洞穿,百桥悬练,金谷溪藏。 绝壁盘松,澄潭叠水,万壑红橙绿紫黄。 心驰处,叹山河壮丽,郁郁苍苍。 遥思盘古开疆,话近代、国衰云水凉。 忆红军北上②,茅山十卷,粟陈东进,梅岭三章。 岁月峥嵘,乾坤浩荡,漫卷红旗喜欲狂。 挥毫间,抒壮怀激烈,风起云扬。 (词林正韵) 注①:【武陵源】武陵源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腹地张家界市境内,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武陵源是美国电影“阿凡达”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及《钟馗伏魔》、《捉妖记》等实景拍摄地。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 注②【忆红军北上】金鞭溪红军长征路,位于张家界武陵源金鞭溪浏览线上,全程约10公里,起于武陵源区中湖乡(原西教乡)龙凤庵,贯穿锣鼓塔和金鞭溪全境。 【作者简历】张荣才,研究员,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诗词歌赋委员会副主任兼省直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郦道元研究院签约作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2024-09-25
-
著名作家王兴舟散文集《耕雨堂脞谈》出版近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王兴舟所著《耕雨堂脞谈》作品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耕雨堂脞谈》书名取自王兴舟的书斋名耕雨堂,该书记录了百余篇作者在繁忙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日历上将每日的所思、所想、所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探索。将突然的小念头、瞬间的小火花、快乐的小确幸、刹那的顿悟、立地的佛思、闲读的偶得、欲语的片言等,用最短的文字写出尽可能多的思想。在《安阳日报》以专栏形式连载了两年多,受到读者高度评价,现应读者要求,重新整理成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有一项文体创意,即文章搁笔后,常常作一半文半白的简短补缀,或十余个字,或几十个字,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袒露了写作心情。 《耕雨堂脞谈》设计新颖、款式大气、装饰高雅,特别让人醒目的是,书名由著名书法家、中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刘颜涛题写,著名散文随笔作家、文化学者何频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姬学友分别作序。 作者东坡石,原名王兴舟,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有诗集《月舟集》,散文集《贮云集》《那时花开》《太行风土小记》《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等专著。2024-09-25
-
振翰管快手 写胸中山河——记著名书画家张振河著名书画家张振河先生精神矍铄,平易近人,快人快语。张先生在安阳文化界大名鼎鼎,曾任铁西文化馆馆长。张先生虽然最初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然而,他具有的超强的学习、吸收能力,绝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他在文化行当里面,几乎所干必成:从军旅诗人到科普作家,从社区文化到著作颇丰,从儿童教育到绘画泼墨……成就令人眼花缭乱。 张先生出生于河北成安,自幼酷爱书画,中学时代,受同乡画家王雪涛的影响爱上国画,后又受到军旅画家曹延路指导,书法跟张海共同研习十二年之久,深得师长艺术的精髓。在书画界,张先生的快手很有名气。无论是书法,还是山水,他都能率性的随意挥洒一蹴而就。他的快让观者眼花缭乱之际,一幅精妙的书法,一幅大气玄妙的山水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胸中自有沟壑万千,下笔当然山川纵横;成竹自然在胸,下笔当然妙不可言。 看张先生的画,牡丹、梅花等花卉似有暗香清悠飘散;山水似乎能呼吸到山中特有的清冽的气息,迎面似有山风吹拂。看张先生的书法,墨痕粗犷,古拙中绽放新枝;浓淡相宜,黑白相生灵动;传承中那股创新的意味自然让人产生悠远的思索和感悟。张振河先生的艺术,属小写意,格调高雅,灵动自然,古拙中尽显创新意味。 近几年先后在香港、深圳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被观众交口称赞,许多大作被收藏家当场收购。他被加拿大聘为画家,香港、深圳等地画廊签约画家,个人事迹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联系电话:152372115292024-09-25
-
何频|吉光片羽自可珍——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吉光片羽自可珍 ——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 文/何频 安阳是个古老而有生机的城市,早先殷墟邺都,后来彰德洹上,这里以商代的甲骨文和新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代表,一脉相连,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背景。而且,作为豫北重镇,它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太行山、红旗渠、古黄河,表里山河,襟带晋冀鲁豫四省。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形成南北大动脉。这样的地方,名人辈出和文化繁荣是题中之意。当地人为此而自豪,为了展示文化古城的现时魅力,《安阳日报》为王兴舟特地辟出一个说文史、话风土、讲道理的专栏“耕雨堂脞谈”,画龙点睛、别开生面。文章收束之际,王兄特地相告。作为好朋友,我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朋友圈读此妙文,延续不断、如展手卷,由此获得营养滋润多多。我自告奋勇要说几句赞扬和感谢的话。 所谓“脞谈”是掉书袋,打掉这顶文绉绉的纱帽,直白地说,就是闲话与小品,加了随想录和杂感。 兴舟兄在日常为政工作中攻坚克难,有体悟和觉悟而记录之;业余时间披星戴月,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有得而记录之;日常行走和出门旅行有所发现,随手提炼记录之;包括文友聚会及各色人等交谈,获得闻所未闻的知识与谈资,事后整理分类而记录之……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看家本领,是读书人的传统和基本功,所得所成文字不拘长短,统称之为“笔记”可也。这一路一直都有,如山阴道上行,应接不暇。以近些年规模化整理出版的《全宋笔记》为例子,车载斗量堪称。晚近也不逊色,如俞曲园的《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抄》,邓拓的《燕山夜话》,秦牧的《艺海拾贝》等,笔记文体是一汪活水,奔流不息且开放。但也不可轻看了此类文字,并非野狐禅和轻薄为文者,如阿狗阿猫都可以。有一道门槛,不低不高——多读书饱读书是起码的,关键还要有眼光和识见,方可沙里披金。比如,刻下流行说乡愁,取材于家乡风物而写作的文字多多,而乡土的东西,要经过文人的吸纳反哺,方可发酵成为文化。一味而说“乡土的即世界的”,那是误读。 我很钦佩兴舟的勤奋。勤奋与耐力有毅力,关乎信仰。在网络和快餐文化成主流与时尚的背景下,他还坚持笔耕笔谈、集腋成裘,如果没有文化信仰和自信,不容易坚持下来。兴舟是林州人氏,我们一道在林州洪谷山访古,他告诉我,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决策,就是受到这条前人开山引水的古渠——明代的“谢公渠”的启发,而兴舟的父辈就是当年的修渠人,他也算是“渠二代”了。故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工作的兴舟,继承了父辈和前人的精神,也是个文化愚公。 兴舟为文驳杂而精道,得益于他的语言功夫好。写散文不是作传奇,特别是小品文,味同嚼蜡不行,肯定没有市场,平铺直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不行。“脞谈”并非无病呻吟之语,不能局限于邯郸学步的水准。正因为不是虚构作品,所以讲究作者的阅历丰富,凡传世之作,举例《酉阳杂俎》《阅微草堂笔记》,诸如此类,绝不是冬烘先生出手可为。 从愚公移山的发源地济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林州红旗渠,豫界之内的太行山,逶迤南太行,整个一个牛轭形的大转弯,承载了很多故事人物和风物传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脞谈”一路,我格外喜欢施蛰存先生的《云间语小录》。北山老人自述:“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至今六十多年了……使我很有些沧桑之感。闲来无事,写下了许多段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土宜、掌故的杂记,名之曰《云间语小录》。”而自告奋勇,为施先生编成这本书的学者沈建中,也是我的朋友。 我读,我还抄写,我爱这个笺笺小册二十年了,由衷向往就此模仿出一本书来。南太行通南扯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些年我不知道穿越行走了多少遍,但是,我的悟性、学养和文笔不行,至今也不能为家乡奉献一小本《南太行笔记》,深感力有不逮。仅从这点而言,无论是兴舟已出版的书,还是朋友圈里的文字,我都是认真看的,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与借鉴。 兴舟的书斋名“耕雨堂”,大胆将孙犁和周作人熔铸一堂。除了孙犁,还有同样也有名的老作家,熟读周作人,得知堂文法笔法亦多,但是忌讳也多,实则是受制于过去的文化语境问题。在《书衣文录》里,孙犁题《知堂谈吃》曰:“至于他早期的文章,余在中学时即读过,他的各种译作,寒斋皆有购存……对其晚景,亦知惋惜。”可是,“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前不久,有理论家著文,认为我至今不能原谅周的这一点,是我的思想局限。” 人是人,文是文。不因人废文,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文化传统。兴舟将二者作文的优点熔为一炉,用力继承,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磊落,反映了读书界的进步,诚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耕雨堂脞谈”历经三年,因为是纸媒写作,很不容易,称为“末班车”也说不定,故稀有而珍贵,对本地和对于作者本人,都很珍贵。雪泥鸿爪留胜迹,希望能早日结集出版,乃善事和风雅事一桩。 作者简介 何频,本名赵和平,河南修武人,著名的散文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文化学者。出版有《羞人的藏书票》《只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闲话》《茶事一年间》等多部作品。其中《看草》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先后获评2008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24-09-25
-
【视界晨报】张荣才|诗词三首沁园春·长城 山海雄关,万重云飞,高天鹤翔。看雁门关外,马嘶大漠;燕山月下,烟起渔阳。嘉峪雄关,辽东烽火,摆尾摇头万里长。惊寰宇、叹神州千古,多难兴邦。 试看有为君王,三千载,铁弓拒虎狼。恨倭奴猖獗,魂归故垒,汉家寥落,血溅残阳。国破家亡。死生关口,号出延安旗帜扬。靠群众,赖人民领袖,破浪开航。 (词林正韵) 念奴娇·嘉峪关怀古 气吞西极,(1)驾长天万里,烽燧连绝。北起黑山城削壁,南跨祁连山雪。走石飞沙,连陲锁钥,(2)墙与苍天接。重峦层嶂,雪中千骑踏月。 剑气凌压西风。左公舆榇,一怒惊天阙。大漠天山常颂柳,弟子甘捐红血。西路军魂,河西英烈,自有丰碑謁。云山苍莽,雄关漫道如铁。 (词林正韵) 1.【西极】西边的尽头。谓西方极远之处。亦指长安以西的疆域。 2.【连陲锁钥】:嘉峪关是明朝万里长城最西端的终点,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誉。 沁园春·忆黄山 万壑横空,穿云裂石,雾锁神愁。看云川松海,巨鳌风急,双龙虹饮,白鹤云浮。泰岱之雄,庐峨双秀,雁荡奇观依次收。佳胜处,八方流翠碧,莲绽金瓯。 惊嗟声浪难休。松迎客、泉弹琴韵悠。叹天开图画,霞飞北海,云浮才子,镌石正当多事秋。销魂处,更镜湖梳扮,气压徽州。 (词林正韵) 注:【天开图画】黄山,古称黟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天开图画”“松海云川”等雅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及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名人“五胜”著称于世。 张荣才,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报》副总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省直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诗词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郦道元研究院签约作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2024-09-25
-
何频|吉光片羽自可珍——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吉光片羽自可珍 ——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 文/何频 安阳是个古老而有生机的城市,早先殷墟邺都,后来彰德洹上,这里以商代的甲骨文和新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代表,一脉相连,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背景。而且,作为豫北重镇,它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太行山、红旗渠、古黄河,表里山河,襟带晋冀鲁豫四省。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形成南北大动脉。这样的地方,名人辈出和文化繁荣是题中之意。当地人为此而自豪,为了展示文化古城的现时魅力,《安阳日报》为王兴舟特地辟出一个说文史、话风土、讲道理的专栏“耕雨堂脞谈”,画龙点睛、别开生面。文章收束之际,王兄特地相告。作为好朋友,我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朋友圈读此妙文,延续不断、如展手卷,由此获得营养滋润多多。我自告奋勇要说几句赞扬和感谢的话。 所谓“脞谈”是掉书袋,打掉这顶文绉绉的纱帽,直白地说,就是闲话与小品,加了随想录和杂感。 兴舟兄在日常为政工作中攻坚克难,有体悟和觉悟而记录之;业余时间披星戴月,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有得而记录之;日常行走和出门旅行有所发现,随手提炼记录之;包括文友聚会及各色人等交谈,获得闻所未闻的知识与谈资,事后整理分类而记录之……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看家本领,是读书人的传统和基本功,所得所成文字不拘长短,统称之为“笔记”可也。这一路一直都有,如山阴道上行,应接不暇。以近些年规模化整理出版的《全宋笔记》为例子,车载斗量堪称。晚近也不逊色,如俞曲园的《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抄》,邓拓的《燕山夜话》,秦牧的《艺海拾贝》等,笔记文体是一汪活水,奔流不息且开放。但也不可轻看了此类文字,并非野狐禅和轻薄为文者,如阿狗阿猫都可以。有一道门槛,不低不高——多读书饱读书是起码的,关键还要有眼光和识见,方可沙里披金。比如,刻下流行说乡愁,取材于家乡风物而写作的文字多多,而乡土的东西,要经过文人的吸纳反哺,方可发酵成为文化。一味而说“乡土的即世界的”,那是误读。 我很钦佩兴舟的勤奋。勤奋与耐力有毅力,关乎信仰。在网络和快餐文化成主流与时尚的背景下,他还坚持笔耕笔谈、集腋成裘,如果没有文化信仰和自信,不容易坚持下来。兴舟是林州人氏,我们一道在林州洪谷山访古,他告诉我,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决策,就是受到这条前人开山引水的古渠——明代的“谢公渠”的启发,而兴舟的父辈就是当年的修渠人,他也算是“渠二代”了。故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工作的兴舟,继承了父辈和前人的精神,也是个文化愚公。 兴舟为文驳杂而精道,得益于他的语言功夫好。写散文不是作传奇,特别是小品文,味同嚼蜡不行,肯定没有市场,平铺直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不行。“脞谈”并非无病呻吟之语,不能局限于邯郸学步的水准。正因为不是虚构作品,所以讲究作者的阅历丰富,凡传世之作,举例《酉阳杂俎》《阅微草堂笔记》,诸如此类,绝不是冬烘先生出手可为。 从愚公移山的发源地济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林州红旗渠,豫界之内的太行山,逶迤南太行,整个一个牛轭形的大转弯,承载了很多故事人物和风物传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脞谈”一路,我格外喜欢施蛰存先生的《云间语小录》。北山老人自述:“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至今六十多年了……使我很有些沧桑之感。闲来无事,写下了许多段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土宜、掌故的杂记,名之曰《云间语小录》。”而自告奋勇,为施先生编成这本书的学者沈建中,也是我的朋友。 我读,我还抄写,我爱这个笺笺小册二十年了,由衷向往就此模仿出一本书来。南太行通南扯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些年我不知道穿越行走了多少遍,但是,我的悟性、学养和文笔不行,至今也不能为家乡奉献一小本《南太行笔记》,深感力有不逮。仅从这点而言,无论是兴舟已出版的书,还是朋友圈里的文字,我都是认真看的,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与借鉴。 兴舟的书斋名“耕雨堂”,大胆将孙犁和周作人熔铸一堂。除了孙犁,还有同样也有名的老作家,熟读周作人,得知堂文法笔法亦多,但是忌讳也多,实则是受制于过去的文化语境问题。在《书衣文录》里,孙犁题《知堂谈吃》曰:“至于他早期的文章,余在中学时即读过,他的各种译作,寒斋皆有购存……对其晚景,亦知惋惜。”可是,“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前不久,有理论家著文,认为我至今不能原谅周的这一点,是我的思想局限。” 人是人,文是文。不因人废文,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文化传统。兴舟将二者作文的优点熔为一炉,用力继承,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磊落,反映了读书界的进步,诚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耕雨堂脞谈”历经三年,因为是纸媒写作,很不容易,称为“末班车”也说不定,故稀有而珍贵,对本地和对于作者本人,都很珍贵。雪泥鸿爪留胜迹,希望能早日结集出版,乃善事和风雅事一桩。 作者简介 何频,本名赵和平,河南修武人,著名的散文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文化学者。出版有《羞人的藏书票》《只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闲话》《茶事一年间》等多部作品。其中《看草》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先后获评2008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24-09-25
-
袁铁山 | 最高楼•石英师傅享受副部长待遇有感最高楼•石英师傅享受副部长待遇有感 作者 / 袁铁山 京都讯,高寿获殊荣。 几忆少年情。乱风难吓英雄气,孟良山崮亦成兵。 刺刀红,惊敌胆,向天横。 求学日、海河邀月影。 领作协、百花园艺盛。 名社韵、夜凝睛。 银翁伏案文韬智,笔耕热土颂华荣。 朗坤乾,桃李艳,笑谈声。作者简介 袁铁山,天津市人,1950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开大学,曾参与大学教科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编辑、写作。在部队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得到中央电台、军报、战友报宣传报道。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香港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华福苑诗词学会副会长,深圳朱笺华韵诗社副社长,天津久萍诗社副社长,书香诗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天津桃花堤诗社会员。2024-09-25
-
张荣才丨七律·平江洪灾寄怀七律·平江洪灾寄怀 作者 / 张荣才 风云激荡雨来狂,水势汹汹破布防。 百姓安危关社稷,人间忧乐系兴亡。 九天龙爪至哀痛,一地鸡毛心感伤 祈祷平江安稳渡,千丛锦绣再重光。 (2024.7.5日於松风堂)作 者 简 介 张荣才,研究员,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省直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诗词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郦道元文学院签约作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