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艳:以徒手五脏归位中医疗法为患者减轻痛苦张小艳现场为学员讲述中医康复知识 中国健康新闻网讯:她出生于中医疗法世家,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秉黄老之学,少承中医家脉四代传人;她是一名中西医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多年来,以“徒手五脏归位法”融合手法,为无数疑难杂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她兼众家之所长,学中医之精髓,成为张氏中医世家新一代的领航者;她独创“徒手五脏归位法”, 怀着医者仁心之高尚品德,在新时代走着一条独特疗法之路;她就是当代著名中医康复研究专家、深圳湾畔创业大学副校长张小艳。 张小艳接受记者采访时合影留念 谈及采访中医康复研究专家张小艳,还要感谢知名文化学者、著名军旅书法家王子先生。正是因为他多次的推荐与介绍,才让我深刻的认识了张小艳女士,并真正了解了她独创的“徒手五脏归位法” 康复之路。 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主任边宝华与张小艳等人在一起交流中医文化 何为“徒手五脏归位法”? 张小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的“位置”及“功能”共济失调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也就是说当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时,就形成淤堵不畅通等诸多症状,此时如果不及时疏通,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采用的方式就是以中医“徒手五脏归位法”,脏腑归位,恢复功能进行调理,逐步疏通其内在症状,用的西医的“快”,中医的“根本”让不健康的部位回归原位,使患者慢慢康复。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张小艳在北京太医院与专家学者交流 张小艳从事中医保健康复工作30余年,在临床治疗上有着丰富的康复医疗经验。她曾在深圳泰和堂国医馆、北京九台山庄国医馆等著名医馆坐堂问诊,经她以中医“徒手五脏归位法”的方式治疗过的冠心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肾脏病、瘟病、糖尿病等诸多疑难杂症患者均有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她在中医妇科治疗不孕症、宫颈炎、肾炎、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子宫肌瘤病、卵巢疾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疗效。 张小艳与著名影视演员舒耀瑄等人参加庆祝建党活动 “我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为他人解除困难和痛苦。只要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健康,我愿献出毕生的研究成果。”这是张小艳和记者聊天常说的几句话。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践行着“服务生命”的传承,为无数疑难杂症患者送去了健康的福音,也深得广大中外患者的好评。 著名军旅书法家王子为张小艳赠送书法作品《妙手回春》 医学追求无止境,奋斗路上无终点。张小艳在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中传承着中医文化,同时也深受着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她的“徒手五脏归位法”被正式列入计划并顺利完成,她本人兼任着这个课题组得负责人。 张小艳应邀参加公益讲座 在这些成果和荣誉的背后,承载着张小艳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夜,承载着她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他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不问亲疏贫富,生命都是平等。始终把减轻每一名患者的痛苦放在第一位,每当治疗完病人后,他都会微笑地叮嘱病人多休息,告诉病人应注意的事项。她在从事中医健康养生的道路上坚守着职业道德,践行着社会责任,追求着人生的至高境界。(许顺喜)2021-07-02
-
心存海内蕴声色 文以载道传九州——记河南安阳市洹水文化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天保先生 当今时代,经济飞跃,经济发达并不一定代表民族优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本谈不上为优秀民族。因此,民族文化体现是坚强意志和抗争不屈的精神。文化承载着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是安阳市洹水文化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阳市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天保先生发自内心的一句肺腑之言。他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和实际行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洹水文化市场打造得有声有色,成为豫北地区传播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纽带。 安阳自古为“天下之中”,西靠太行,东临平原,境内河流纵横,道路如织,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自然的恩泽和经济繁荣,使安阳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当时被称为“北蒙”的安阳,开创了殷商基业。自那时起,以都市、文字、青铜器为标志,缔造了这个世界文明古国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殷都灿烂的文明。殷墟,为世人见证了商文化的精髓,它的每一片甲骨都是一段历史的解码,每一尊青铜器都是一个真实的传说,记载着殷商古城的不尽的前尘往事。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安阳更像一块天然去雕饰的玉,在文明的滋养下,在岁月的打磨下,它温柔、纯净、亲和,让你有一种投入她怀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挥之不去的厚重。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先后建都于此,当时这里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道是:得豫北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见这里是英雄豪杰和有识之士,人生创业的一块重要舞台。 郭天保自幼生长在洹水安阳桥村,离殷墟不到5里路,这有得天独厚的殷商文化环境,必然受到良好文化熏陶。他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发展在这里。不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进入21世纪,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敏锐的目光,果断的决策,大展宏图,留下了一段段佳话。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了解他吧! 郭天保先生河南省安阳市人,1964年5月出生在洹河畔边的安阳桥村。当这个孩子一生下来,陶陶大哭,声音洪亮,额头宽大,一看就与众不同,天生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敢闯敢干做大事的气魄。从小到大,他就有一股豪气,爱打抱不平,帮助受欺负的小孩。尤以讲义气和有仁爱心,身边常常聚集着一群同龄的孩子,他就像一名指挥官,带着小伙伴们玩耍,捉迷藏、打小仗等游戏,从小就体现出有领导指挥才能。 1979年初中毕业时,郭天保就到原安阳市郊区建筑公司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建筑工人。他脑子聪明灵活,吃苦耐劳。在师傅们的指导下,各种建筑技术活一学就会,很快就成了名多面手,在工地干活时,不管是泥墙,还是砌砖;都以快、细、平、整著称。每项工作下来完成得十分整齐,质量可靠。他不仅认真钻研技术,还刻苦学习知识理论。不到4年的时间,就考取了建筑工程师职称,在当时有职称的人还很少,1983年还不到19岁的他,通过竞聘当上了安阳市郊区建筑公司的经理。在他的领导下,他们公司转战大江南北,以严格管理,保质保量,不出差错为宗旨,在各地马不停蹄地施工着,由于重合同,守信用,他们签到很多合同,工程一个挨着一个工程,业务十分繁忙。但从没有出现过不达标的现象,凡是经他们公司承建的项目,有不少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 郭天保是一个敢于面对挑战的人,他不会满足于一点小成绩。为了谋求更高的发展,1986年他辞去了公司经理一职。回家办起了安阳市玻璃纤维厂,搞起了科技研究,这也是安阳市独有一家这样的企业。经过多年的科研出来研究,厂里研制的“玻璃纤维两用机”产品一炮走红。这种产品主要是利用废玻璃重新生产变成纤维,也就是变废为宝,深受用户欢迎。产品上市后,不仅还远销全国各地,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先进奖,并填补了国家专项空白,他的事迹先后被全国40多家媒体报道。在此期间,他还研究发明了太阳立体镜,就是把太阳的光聚焦在一个点上,可以用来炒菜、煮饭和炖水等,即清洁卫生,又充分节约能源,这项发明也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 每次成功郭天保都对自己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他没有停留在原基础上吃老本,而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挑战自我。1999年当他看到安阳市龙安区东风乡海村有一座荒山,面积大概有225亩地时,脑海里又有了一个想法,何不利用这座荒山废地搞农业科技开发,培植新的农业项目呢?经过考察论证后,这座荒山土质松软,及利于栽种花草、果木等农林产业。随后,他就与当地政府谈判,签订了30年的租赁合同。开发荒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他的声望在当地比较高,又是一个做事创业的人,大家很信任他的为人与品德,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帮助下,通过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钱,总算凑得了200多万元资金。就立即投入使用,首先从北京、武汉、郑州等地请农业专家指导技术,并从意大利、德国、法国引进新的农业品种黑玉米、甜心红薯、谷子。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科技培育,培育成功的黑玉米推向市场后,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他干了不到一年就把所欠的外债全部还清了,可见成绩不斐。2004年,他在荒山进行大面积的开垦,大量种植桃树、果树和绿化树。每到瓜果飘香时,就有不少商户前来购买,还有很多单位或个人都来买绿化树,生意十分火爆。看到这前景,大家都说天保不光能干,还很有战略眼光,干啥成啥。但他从来没有感到满足,沾沾自喜,而是谦虚做人,把目光放得更远。 通过自己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奋斗,郭天保手里也有了钱。但他是个爱思考的人,总想为安阳市人做点事,来方便大家出行和工作。当他看到平原桥每天都有小商小贩占道经营时,不是卖狗、卖猫、卖鸽子的,就是卖花草和饲料的,路面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来来往往,造成交通堵塞,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电视、报纸不断曝光时,就想到何不在周边建个大市场,把小商小贩集中到一起做生意,这样既容易管理,也不占道了,还方便大家的出行,何乐而不为呢? 在平原桥河堤东北有安阳桥村的50多亩地,村民们分到的地也只有几分,机械化施工也排不上用场,谁也不愿种地,造成常年闲置。为了不让土地白白浪费,郭天保就从农民手中全部租了下来,一亩给承包费3000元。老百姓非常支持,他们干一年,一亩地也挣不到1000多元,当然高兴了。2013年4月他就注册安阳市天保花卉市场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开始筹建大市场,先修路1000多米,再把围墙垒起来,就形成了一座天然大市场。把那些买狗的、卖花的、卖鱼的、卖花草等都集中到了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物业的大平台,即便于统一管理,也解决了占道经营的问题,深得群众的好评。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中国书法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郭沫若先生曾感叹“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郭老对安阳赞誉之高,可见他对安阳的喜爱不言而喻。安阳这座文化古都曾经熠熠生辉,文物荟萃。但至今没有一所像模像样的文化交流平台,让郭天保感到美中不足。同时,也深感有义务为安阳的文化事业发展尽分微薄之力。同样是古都的郑州、洛阳、开封都建有不同的书画市场,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良好的文化底蕴。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更应该有这样的文化市场,才能更好的反映出殷商文化深厚的韵味。 郭天保是个有责任和事业心很强的人,古都安阳,是举世闻名的甲骨文故乡。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文化氛围浓厚。当他把这个想法和原安阳市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得志、安阳市石根文化研究会张世红商量后,大家真是不谋而合,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建一所规模宏大的文化市场。他用同样的方法租村民的地,在花卉大市场的西面,于2013年6月投资1000多万元,开始建设洹水文化市场一期工程。请工程建筑专家设计建筑方案,按计划保质保量的施工,郭天保每天吃住在工地上,指挥和监督着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很快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初具规模,设施齐全,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文化市场,取名安阳市洹水文化市场。市场地处洹水河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其中,一号书画展厅面积900平方米,含书画、奇石、古玩等藏品的独立展厅;还有书画艺术品鉴定中心、交易中心及350平米的拍卖大厅;有100多百间门面房和一家快捷宾馆,广场摊位300多个,为书画家、收藏家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同时,也吸引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不少经营字画、根雕、奇石商家到此落户。市场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满足广大商户和文化爱好者的需求。洹水文化市场受中国文物学会委托招收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和中国文物网俱乐部会员,同时,也是中国文物网在全国授牌的第一家工作站,全称中国文物网安阳中国站。 安阳市洹水文化市场建成后,这是安阳市第一家民间文化市场,也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文化市场,填补了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没有文化市场的空白,也为本市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来自各地的商家在这里有了一个很好的经营场地。青铜熠熠,甲骨幽幽,美玉灼灼,翰墨飘香把洹水文化市场装扮得富丽堂皇、典雅端庄。安阳本就天生丽质,未嫁倾城。如今,每到星期三、星期日很多文化爱好者聚集在这里其乐融融的交流书画技巧,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还可以欣赏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作品,或是买到称心如意的作品。看到这些,每个人都乐了、醉了。这是一个展示自己,共谋发展的良好平台。大家能够充分交流,启发思维,集思广益,形成有价值、有分量、可操作的文化成果。201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5周年,丰富活跃安阳市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安阳市广大书法、美术作者的新的艺术成果,讴歌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阳日报报社集团、安阳广播电视台决定与安阳市洹水文化市场联合组织举办庆祝建国65周年“换水杯”书法、美术大奖赛活动。此次大赛共收到2000多幅作品,充分展示建国65周年以来,安阳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还评出书法、美术一等奖各5名,二等奖各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50名。 安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从历史上看,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说法,郭天保深知天人合一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因此,无论是人文的,还是传统的,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凝智聚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有力彰显出文化的魅力。 当我们问到郭天保下一步的打算时,他说:“第一期工程完成了,接下来任重道远,我们还要建第二期工程,就是打造一座陶瓷博物馆。所以,对我们来说要求得很高。不仅要经营好、服务好,还要展示出殷商辉煌灿烂的文明,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认识古都安阳,把安阳悠久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介绍到世界各地,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瓷是中国艺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陶瓷史蕴藏着大量的中国经济史的资料。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文明、经济、政治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依据,一件件陶瓷就是一个个活化石,默默地述说着一段段历史,只有读懂它,才能了解历史的真相。 郭天保不愧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说到做到,在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2015年初春,他又开始兴建心中理想的陶瓷博物馆,投资500多万元,很快就建成一座1500平方米的天保博物馆,里面收集着从殷商出土的各种陶瓷。仰韶文化(以后岗遗址和大司空遗址为代表)→龙山文化(以后岗遗址和蒋台屯遗址为代表)→下七垣文化(以小屯西地及梅园庄遗址为代表)→中商文化(以渲北花园庄和汪北商城为代表)一晚商文化(以殷墟遗址为代表)等非常清晰的考古文学文化系列。尤其是殷商文化是安阳的骄傲,出土了大量的生活陶器和最早的青瓷器——原始瓷器。秦汉陶瓷器是过度发展期,大量的陶、壶、仓等器物出土,并出现了大量生活祭器,如陶灶、陶井、陶狗、陶猪等。 天保博物馆不乏有: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北朝的陶俑、镇墓兽、瓷盘、瓷罐、瓷碗等都代表着北方青瓷的制作水平和制作工艺;隋代安阳相州窑又称为安阳窑,釉色以青釉为主,白釉、褐釉次之,是安阳为之自豪的窑址。以及大量隋唐出土的陶俑,像武士俑、镇墓兽、文人俑、马俑、骆驼俑等。此外,安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发掘的有瓷俑,多为女仆俑、仕女俑。北宋磁州窑的釉下黑、褐彩器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品类多而不单一。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型,出现了“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张大家造”、“王氏天明”、“李家枕”、“刘家造”等标记。磁州窑的品种除白釉、黑釉外,白釉釉下酱彩、珍珠地划花等十几种形式,是众多窑系之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处窑址。 以上等等,都是证明安阳是陶瓷的发源地,是中国陶瓷史的发祥地,原始瓷器在此生产,陶俑陶器在此延续发展。故安阳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扮演着不可抹灭的成就,也将在中国史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千年时光的岁月,使古都安阳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时间的隧道上,回望昨天,有尚未远去的华丽背影;凝视今天,万千气象为古都安阳展现了现代新姿,继续书写辉煌。 今天,郭天保和洹水文化市场用她的崭新容姿,吐露出不尽的芳华,为这块土地带来无限的风采,就像安阳这座古城,古亦风流,今更风流。(郑兴伟)2021-06-23
-
刘超——高科技无人机界精英刘超: 北京中联金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中联互动企业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民航局民用无人机直升机教员 民航局民用无人机固定翼超视距机长/驾驶员 民航局民用无人机多旋翼超视距机长/驾驶员 在公司接受媒体的采访 刘超从事多年各类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测绘、通晓各类无人机航拍摄影项目以及作业规范,于18年在京东江苏宿迁部完成物流无人机的修习,同时对摄影、电影、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宣传、栏目包装、特效、编导以及后期剪辑有多年的实战经验,通晓各类剪辑后期特效以及调色设计声音软件,PR、AE、AU、finalcut、达芬奇等,曾跟随各类不同项目及团队,如央视CCTV《航拍中国第三季》,CCTV13套《新闻直播间》及《同仁堂》宣传片,电视剧《温暖的土地》,各类汽车广告和北京大兴新机场航站楼航拍系列活动等。 无人机设备室检查设备中 中联企业旗下有多家公司,其中有两家公司是做高科技无人机航拍培训和影视传媒及教育咨询的,目前业务运营区域有二十多个省五十多个市两百多个县。 影视航拍剪辑后期制作中 首家北京中联互动企业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月,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成立16年以来,是一家专注于影视传媒和教育咨询类的多元化企业。第二家公司是在2020年12月成立北京中联金奕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是以科技为主,专门从事无人机研发以及无人机课程培训。现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团队、以及齐全配套的无人机设备。历经多年的坚实运营,公司一直秉承着客户至上为原则,并且本着“长期合作,互动双赢”的服务精神,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服务理念,长期服务于广大客户。后续会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实力,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品牌一流的企业。 接受媒体的专谈 6月16号CCTV央视广告代理CGTW网台《商企会》摄制组采访了中联企业的掌门人刘超董事长,对于中国未来无人机高科技的发展和趋势,让刘总在访谈间谈了他的想法和看法。对于高科技无人机课程培训如何运用在教育口的平台上去帮助孩子们实现高科技的梦想,刘总也给予了一些他个人的观点及想法。 (编辑:梅金芳)2021-06-17
-
新时代杰出文学艺术家——石英石英,原名石恒基,笔名荧光。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新港》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主编,天津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火漫银滩》、《血雨》、《密码》等,诗集《故乡的星星》、《石英精短诗选》等,散文集《秋水波》、《母爱》、《石英杂文随笔选》等,短篇小说集《气节》,中篇小说《文明地狱》,传记文学《吉鸿昌》,专著《怎样写好散文》等50余部,计1000万字。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均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散文《武夷山的雨》获天津市作品一等奖,《厦门风韵》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2021-06-13
-
《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房国东媒体采访风采《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房国东媒体采访风采 ——答电台编辑巨炎老师采访稿 一、 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心田留与子孙耕》的?背后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我写这部家训,大体有三方面原因: 1、从国家层面考虑,我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分认可,但是,一度的世风日下,媒体滥象,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迷失,公众道德的滑坡!让我焦虑。特别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最后一章提到这样的话:当有一天,遥远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 国人无论谁看了这句话能不警醒、焦虑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度曾经破坏或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年动乱’一结束,改革开放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一度流行。是否可以说,约有两代人是在‘被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的,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结果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精神内核被销蚀,使这种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导致国人价值观混乱,道德颓败,甚至世风日下。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实现优秀文化的复兴!丢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丢掉中华民族的根啊! 拯世救俗,与不良社会风气抗争,是人民的期待!我是党员,感到应该为民族的未来发一点声音,为捍卫道德高地尽一己之力!于是,从内心有一种要呐喊一声的潜意识。 特别是看到社会上个别年轻人的极端劣行,我深感痛心!有一些极端案例,大学生杀同寝室校友、自杀跳楼,孩子打骂爹妈,甚至杀自己的母亲,也有青年人骑在烈士塑像头上拍照的,凡此等等,你不痛心吗?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这是教育的失误!是社会不良风气熏染的结果啊!千千万万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的教养,却又苦于教子无方。谁来解这个难题?尽管我没这个能力,但我有这个冲动!我想了,起码我要先让我的孙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给他留下我的经验和教训,让他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不是比留金钱更有意义嘛!这是我一定要给孙子留下‘私房话’的初始原因。 2、从对孙子的感情层面,我希望孙子做个好人。为人父母或爷爷奶奶,哪有不爱孩子的呢?可是,怎么爱?是全社会都面临的大课题。如今的(有些)孩子怎么了?——聪明,却缺少智慧;有热情,却缺失责任;好憧憬,却缺乏理想;早熟,却表现幼稚;承沐着爱的奢侈,却又对爱的施舍表现吝啬;享受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却又不懂感恩。孩子本是一张纯净的白纸,染成什么颜色,其实主要责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仅仅给孩子留下金钱、豪宅、名车就够了吗?明朝朱之渝在《杂著·教子》篇中说:“ 先贤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今人但思积金以遗子孙,所见亦浅矣。” 我读了这句话颇有感触。我没有钱留给自己的孙子,但是,我可以把我60年的人生感悟留给孙子,或许对他的成长有借鉴价值。为了关心孙子的成长,我读了一些古人的家训,可是由于年代、背景、语言风格的差异,我这个爱好古文的人读起来都很费劲,不要说孩子们了。古人家训虽多,但推广起来很难。我感到,应当用最通俗、最直白、最亲近的语言写一部现代版的家训,让孩子爱看,能看懂,能相信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才决定写一部最通俗的家训。 3、从我个人层面考虑,我觉得也有必要留下点东西。我退休后,回首人生,有许多新感悟,感到每个人可能都是‘活明白了’,又什么都晚了。辈辈‘悔之晚矣’,周而复始,好像是人类面临的一种‘怪圈’。我觉得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有普遍借鉴意义,有普世价值,应该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有必要写下来。 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听了感到非常振奋!这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治本之策啊!我给孙子写‘家训’,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也叫尽一点社会责任吧! 许多读者认为我的‘家训’是对习主席号召最具体的响应!——我特喜欢这个评价! 二、 为什么一口气18天完成创作?创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惑?怎么能做到思如泉 涌? 为什么18天完成?就是因为有一种紧迫感。2009年春节,我看到我的一位同事40多岁就脑血栓,走路说话都困难了,我很受刺激——我想,我60岁了,我的孙子才两岁,等他长大我有一肚子话要跟他说,可是,将来上帝会给我这个机会吗?如果哪天我就说不出话,我岂不万分遗憾!我有了从没有过的紧迫感。于是,决定写“遗嘱”,并且立即行动。过了正月十五,孩子们都工作去了,我就开始写家训,好像小孙子就在身旁听我讲,满肚子的话喷涌而出。而且,越写越有紧迫感,怕说了半截话,自己就没机会说怎么办!于是,上午一篇,下午一篇,就这样连续半个多月,写了这部家训。正如朋友评价我是“万千希望无限爱,殚精沥血馈后人”,没有深深的爱,我是写不出来的。当然,也是与我多年爱好文学写作分不开的。我从当生产队社员的时候,就喜欢看书,看到好句子就要记下来,一边铲地,一边在心里默诵、揣摩,想不到慢慢熟化于心。当要给孙子写‘遗嘱’的时候,往日的这些积累一下子激活了!一肚子的话,恨不得倾囊倒出,想停都停不下来呀! 创作中遇到哪些困难?可以说基本没有,自己也没有刻意要写成一本书,没有布局谋篇方面的压力,就是怎么想这么说。也谈不上什么思如泉涌,就是结合自己60多年的经验教训,觉得该告诉孙子什么就写什么。只是凭以往的记忆,觉得古人哪个观点正好可以拿来做佐证时,一时怕记不准,翻翻书籍求证一下。 三、 为什么会写成现在这样?有哪些特点? 我当时18天写完,就作为“遗嘱”收起来了,准备孙子长大后给他看。也没想到要出一部书的事。毕竟是给自己孙子一个人看的‘私房话’,而且都是真话,是不是适合发表,我拿不准。是我妹妹偶然发现我写给孙子的‘遗嘱’,她说太有普世意义了,鼓励我一定要印出来,给亲友们的孩子看。于是我自费印了1000册,仅在亲友之间传播。后来,因为索书的人越来越多,又自费印了第二个1000册,满足全国各地的索要。 这些读者的反馈让我兴奋,但也让我感到一种压力,觉得不能这么轻率面世。一定要打造一部能经受读者和时间检验的精品,才不辜负时代的使命,无愧读者的厚爱。不能做到最好,也要力求更好!于是,又印第三个1000册,广泛征求意见。 让我很感动的是,许多朋友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如江苏无锡的严琪坤先生,我的每个版本他都认真读过,一次信里给我提出20多条意见,包括哪里错了一个标点都细心指出来,我非常感激。如龙江县作家协会主席陈雪梅,提出修改意见,包括目录排序都提出建议。邮电局退休的老书记王惠英同志,已近耄耋之年,看了我的书,竟然针对书中三十六篇文章,对应着写了三十六首诗,还打印出来订成小册子送给我,表示肯定和褒扬。龙江县委宣传部退休的老部长赵铁胜先生,七十八岁高龄了,看到我的书,四处奔走,在朋友圈里积极推荐,曾在社区、学校、医院、作家朋友圈,为我举办过三次《心田留与子孙耕》一书的专题读书、研讨会。包括家乡的报社、电台、电视台,也多次采访、报道过我,给我很多鼓励。 使我深深感觉到,这些都是对我的信任、关心和支持!这已经不是我个人在努力锤炼一本书,而是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寄托着全社会的关爱和期待!我必须打造一部能经受读者和时间检验的精品,才不辜负时代的使命,无愧读者的厚爱。 于是,我虚心又有主见地汲取大家意见,又用六年时间,惮精沥血,反复精雕细琢。于2015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可以说,我的书饱含了诸多读者的心血和智慧,我愿意借助这个机会向他们表达我的敬意和谢忱!” 2015年和2016年我曾经走过二十几个城市,就是想趁自己还能走动,专程登门向这些曾经给我帮助的朋友说一声:谢谢! 去年5月7日,在北京以‘弘扬家庭文化 传承民族血脉’为主题的《心田留与子孙耕》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精粹,是一部砥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优秀教育读物。 去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会等部门组织的“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心田留与子孙耕》被评为中国传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金奖! 至于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可以先看看读者的评价。 中国教育学会家教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师大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刚 教授认为—— 这是“一部极具教育价值的当代家训”,其生命意义与活力在于给许多爱而无方、教 而无术的家长提供了一部可读、可亲、可近的优秀家庭教育读物;对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乏是一部指导人生方向的宝典。这部书得以面世,无疑对丰富家文化宝库,对推动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 ·江苏无锡退休干部严琪坤说—— 在这部著作中,先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古今中外至理名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并融入了现代科学创新理念,从怎样把握青春、怎样交友,如何塑造人格、如何提高素养,以及与人合作、崇尚节俭、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以三十六个篇章对儿孙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处世的建议,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家庭子女教育的好教材,对于引导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其价值堪比华氏的《十劝书》。这部家书,值得有关部门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材组织发行。 ·河南的一位编辑罗文说—— 先生把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感悟写下来,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一部现代人生宝典,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我个人认为,作者本身的文学鉴赏力决定着自己作品的品位。我自己爱好读书和写作五十多年,特别是在文化馆的八年里,曾恶补过文艺戏剧理论,主抓业务,审稿编刊,审定文艺节目等,得到一些锻炼,自信还是有一定文学鉴赏力的。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后,站在‘读者’的角度,无数次做过审视、推敲。 我敢说,我的书起码有四点可以肯定: 一是真情,爷孙大爱、至深感情力透纸背; 二是真话,言由衷发,观点真实,没有套话空话; 三是真实,爷爷嘱孙,现身说法,亲切可信; 四是真切,条分缕析说理比较透彻。 我自信,我给孙孙留下的“家训”,每个字都浸入我的真情,每个观点都是我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句句是我血管里汩汩流出的血······ 2017年末,他的家乡齐齐哈尔市在第三届文艺奖评中,授予他“文艺突出贡献奖”。而且,齐齐哈尔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通过文件形式,以“学生家长共读一本书”为主题,向全市推荐,希望这部书能走进千家万户······。 写这本家训,算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吧!五十多年前我从当生产队社员的时候,就喜欢看书,看到好句子就要记下来,一边铲地,一边在心里默诵、揣摩,慢慢熟化于心。读书的习惯伴随我至今。当要给孙子留‘遗嘱’的时候,往日的这些积累一下子激活了!一肚子的话,恨不得倾囊倒出!——如今,如果拙作能造福后世,也算聊慰此生啦! 四、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社会影响? 在我自费印了第一版后,一个在某市实验中学读书的孩子得到一本,竟然在全班争相传抄,有一个孩子把书借回家,想让妈妈把全书复印下来。有一位离异后的农村妇女,说如果她能早看到这本书,或许不会离婚,竟找到前夫要了一万元钱,让她的老师转给作者,希望多印一些惠及更多的人。齐齐哈尔中医院著名骨科专家谭红军看到这本书,竟给全科同志每人送一本,期望有助提升他们的品格,并且让每个同志都写了读后感。 正式出版后,黑龙江移动公司一次从出版社邮购360本,给青年团员看。林甸县教师进修校一次要了200本,塔河中小学要了300本,阜新银行要200本······,还有鄂尔多斯、东莞、深圳、杭州、山海关等地,也都批量索要这部书,或作为礼物赠送朋友,或作为职工培训读本用。 ·原宣传部长赵铁胜先生在《鹤城晚报》撰文—— 房国东同志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写出最痛彻的人生体验——《心田留与子孙耕》,用这部丰厚的精神财富养育连绵的子孙,实在是难能可贵。它是部闪烁着核心价值观光芒的新作,是关心下一代最现实的一部教科书。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率真自然,字句如珠,文字像游鱼一样自由游弋,使人读起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一样酣畅。 读者这样评价,社会有这样的反响!可能有这样的原因吧: 1、顺应了时代的呼唤。 《心田留与子孙耕》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是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我写的正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习主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他在北大师生纪念‘12.9’学生抗日爱国运动79周年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主席重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治本之策,我在《心田留与子孙耕》里,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实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百姓,细化到家庭,可算是对习主席号召最具体的响应吧!” 中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心田留与子孙耕》无疑就是一部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生活细节、可以涵育人心的作品!是践行习近平主席关于关心下一代、注重家风建设,传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抓手”。 2、迎合了家庭教育的需求,也是提示个人修养的人生教科书。 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教育父母,提示家长的素质。而我这部家训,是既适合孩子看,也适合家长看,许多家长都跟孩子一起看,认为非常受益。 ·《父母课堂》的编辑在给作者的信中说—— 这些隽永如流水一般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昭示着人生智慧,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像灯塔一样为许多年轻人指明人生的方向。 3、自认为有一定文学价值,有普世意义。 ·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同志在《心田留与子孙耕》作品研讨会上说—— 严格说,这既是一部大散文,也是一个大传记,是一个人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充满钙质和维生素的一种能养人的书,能育人的书,这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老一辈摄影家、前新华社资深记者杨宝坤先生在写给作者的信里说—— 望教育、出版界能重视起先生这部书,愿先生的书早日走进千家万户,则我们的家庭、国家、甚至世界,和谐万事兴的美梦一定能实现。 至于文采,行文中我力求文思若平原牧马,散而有束;笔势效高山泻瀑,畅而能达;语言求真水无香,俗而见真。我对古训“文章极处无奇巧”感悟深刻。 五、 今后写作计划?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准备再编一本自己的文集,对自己几十年文学梦,做个小结。2021-05-13
-
第六届全国道德教育新闻人物 任安广新闻战线上的“拓荒牛” ——记“全国第六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任安广 日前,在全国第六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任安广同志被授予“全国第六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称号。 任安广,中共党员,本科,安阳市殷都区铜冶镇人。2004年入职河南青年报社(原青年导报社),历任驻安阳记者站站长,报业公司党支部委员兼《法治观察》主任。连续三年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省教育厅等联合授予“河南省网络宣传先进个人”。2017年始,先后在法制日报、人民日报系工作,现任职于中国雷锋报安阳雷锋工作站。2020年12月,被全国学雷锋办等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一, 树军嫂典型 歌时代新风 任安广同志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工作“三贴近”的指示精神,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来自基层的新闻报道,为党群连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2006年8月上旬,任安广深入安阳革命老区铜冶镇西傍佐村,获悉这里出现一位好军嫂叫吴新芬,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她瞒着家人,放弃优越的工作,毅然到成都军区医院照顾一位为藏民抢险而致残的军人,并在西藏边防哨所与其结婚。2004年,有媒体报道了吴新芬的事迹,父母才知道女儿嫁给了一个伤残军人,并非在西藏“淘金”,很是不理解。为探个究竟,任安广到西傍佐村找到吴新芬的父亲吴章生,经过拉家常式的谈话,得知女婿王俊景是重度伤残,双臂高位截肢,左腿无法弯曲,生活不能自理,新芬每天为他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尽管招徕一些非议,但最终吴老还是理解了女儿的选择。任安广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婚姻爱情故事,而是情系国防,献身军营的大爱故事。任安广到安阳县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商议把此事报道出去并获得支持,宣传部也提供了相关材料。经过整理,一篇《来自青藏高原的安阳军嫂》的通篇报道上诸报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组织中央、省级30多家媒体云集西傍佐村采访,面对满桌的话筒和记者的轮番提问,老实巴交的吴章生格外紧张,浓重的方言让人听不懂,在场的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做为家乡人,任安广出面为各路记者充当“翻译”,才使得采访活动顺利进行。中共安阳县委以《大爱无言》将吴新芬献身军营的事迹搬上舞台。陆续在安阳、郑州、北京巡回演出。任安广做为剧组随行记者,与同事相继发表了《大爱无言》:演绎世纪爱情经典,现代豫剧《大爱无言》情动省城等文章,助推了安阳县的拥军工作。时任安阳县委主要领导说,从宣传报道吴新芬到搬上舞台,青年报记者功不可没。 二,基层深扎根,笔端注草根 2011年新春走基层,任安广到安阳县伦掌镇采访,得知该镇共青团工作搞的有声有色,组织当地青年教师、青年企业家等各界青年12人,组成志愿沙龙,带动该镇青年学习科学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等活动,基层团建工作富有创意性、实用性。他的一篇消息《12名“编外”团干部脱颖而出》上了青年导报头版。接着,任安广与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又合写了通讯《从“1”到“13”的蜕变》,从该组织的发起、人员结构、工作重点、活动规则等进行了详细报道,受到了团市委,团省委的高度重视,当年8月28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亲临该镇调研。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团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及基层工作研讨会上,伦掌镇团委书记刘晓庆在大会上做了发言,伦掌团建工作模式受到推介。他的《安阳伦掌工作模式受推崇》的新闻再现头版头条。 新冠肺病疫情期间,任安广在搞好自身防疫的同时,积极宣传抗疫一线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群体。 2020年3月,任安广得知安阳市殷都区铜冶镇一个农民司机叫姚玉根,驾驶大货车只身武汉,为灾区人民运送紧急救援物资,特殊时期,住宿、饭店全部停业,姚玉根每天车当房,椅当床,渴了喝瓶矿泉水,饿了吃包温水焖面,两个月里,从长沙到武汉运送救援物资24趟,期间仅吃了两顿像样的盒饭。为了解人物更多的情况,任安广多方打听,与正在驰援武汉的姚玉根取得了联系,通过视频采访,全面了解了姚玉根在疫区的生活,一篇《战“疫”下的雷锋司机》率先发表在中国雷锋网,接着又以《不怕死的安阳硬汉》为题发表在法治日报.法治与新闻客户端,引起了各级媒体的极大关注,一时间,姚玉根成了网红。2020年度,姚玉根被安阳市评为安阳战疫“十大最美爱心志愿人士”,“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感动安阳”年度人物,河南省十大最美货车司机,全国最美货车司机。2021年元月5日,央视晚间新闻“与国家一起前行”对姚玉根做了特别报道。事后,姚玉根说:“没想到我一个普通农民,为抗疫做了一点事儿,让我获得了这么多荣耀,非常感谢任安广对我持续不断的关心”。在疫情期间,任安广勇于逆行,奋战在疫情一线,对执勤民警,防疫人员进行多维度宣传报道。 三,弘扬主旋律 宣传正能量 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0年8月,任安广在安阳组织成立了学雷锋志愿者公益团队,组织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对老军人、老党员、抗美援朝老兵、贫困家庭进行慰问,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当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多年来,任安广岗位学雷锋,为公益事业筹募资金20余万元,自掏腰包38000余元。 任安广在新闻行业中的朵朵浪花,尽显他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写的不少文章脍炙人口,荡气回肠。对待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他挥笔讴歌:《90后的生命壮歌》,《夜幕下的生死营救》,《福州:危急之下的安阳籍司机》,《让党旗在英雄村高高飘扬》,《救人不留名,倾动一座城》,《孙占元,永远的人民英雄》等文章让人难以忘怀。对于不良现象,他的笔锋毫不留情:《村干部倒卖土地,数十户村民遭殃》,《乡干部面对熊熊大火坐防火指挥车弃火而逃》,《700支杜冷丁悬疑追踪》,《不能让“村闹”成为农村换届的绊脚石》,《XX法院有案不立粗暴对待当事人》,《管住“村官”那张贪婪的嘴》等批评文章依然让人释怀。 几多春秋,几多日夜,任安广以不同题材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中国雷锋网、凤凰网、河南青年报等媒体发表文章2000余篇。 四,牢记使命,不负嘱托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任安广牢记使命,不负嘱托,自觉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担起职责和使命,挺起精神脊梁,坚定地宣传党的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勇做新闻战线上的“拓荒牛”,为党的新闻事业砥砺奋进。(牛化法)2021-03-25
-
新时代的农村干部一—李兆武记者感言:时代需要象李兆武这样的农村干部。河北省武安市马庄乡大水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兆武,任支书四十年间带领村民以愚公精神创业的足迹,是毛泽东时代农村干部的一个宿影。彰显了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形象。体现了一位农村干部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责任与担当,为农村干部树立了榜样。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农村仍需要千千万万的象李兆武这样的用毛泽东恩想武装起来的农村干部! 新春走基层,记者慕名来到河北省武安市马庄乡大水村采访,一进村就被那山头翠绿的松柏,青山环抱的美丽乡村所吸引。最令人注目的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拦河大坝蓄水库和山问田野蓄水洞、水柜、水窖,和村中央的文化广场。教学楼、办公楼、宽广的村道与及新民居、新街景…… 走进村当问及到村上的发展变化时,村们象如数家珍似地向我们作了介绍,并情不自襟地赞叹起他们的老支书李兆武。往事悠悠沥沥在目,村民洳思绪追朔到六七十年代的那段平凡的艰苦岁月。 从村民的回忆中了记者解到:老支书李兆武,任党支部书记是在1961年,正是合作化,人民公社。1960年是国家困难时期,低指标,瓜菜代,何况大水这个偏远山庄,群众生活吃粮不足,喝水没有,村情环境光山秃岭,山高坡陡,水源奇缺,十年九旱,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集体经济基础差,农户家底薄。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兆武改变家乡贫困意志不减,组织干部群众白天生产,晚上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头脑。毛主席教导:“困难是勇敢的手下败将,勤劳是幸福的母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不来,天上不会掉馅饼,讲通道理,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做好干部群众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关键。”群众心平气和去劳动,生产积极性高,劳动效果就大。这样就大大促进了全村干部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积极性。对全村的山水、林田、道路进行了全面规划,去奋斗,去实施。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终将使一个连吃水都是难题的穷山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美丽的新农村。李兆武荣获省市劳模和治水、绿化愚公的称号。并被推选为市人大代表多项金牌桂冠。 李兆武任职期间的为政品行和创业足迹,所展现和无私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脉搏。这种精神感动着一个激情澎湃时代。时过境迁,当我们走进李兆武的精神世界,去欣赏李兆武各个精神单元的丰饶内容时,仍然为那扑面而来的浓厚气氛所感动。 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是李兆武几十年如一日,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一辈子的坚持和坚守。 六十年代初,正值风华正茂的李兆武出山当了教师、做公社文教助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少而又少,农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 95%以上,连各级党政机关也没有几个识字的,能写写画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李兆武以他的天资加勤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书画技能,年轻时就是当地知名的能写会画的能人。以他的能力和人品,在当时人才奇缺、唯才是举的大环境下,步步升迁是显而易见的前途。即使原地不动干一辈子,甚至混一辈子,也总算是端着金饭碗吧。他之所以能够不顾那么多好心人的劝阻,毅然绝然回到山村端泥饭碗,就是不忍心看着父老乡亲因过度饥饿而浮肿,甚至死亡。他相信,依靠集体的力量能改天换地;他相信,只要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就能把人心凝聚起来,战天斗地,从而丰衣足食;他相信,只要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理念和信念支撑,人的精神就不会垮,人的力量就无限大,人定胜天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李兆武才有那么恒久的精神动力,那么坚韧的战斗毅力,那么奇妙的创造能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和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这种意识渗透到当时中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浸润下,李兆武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活典型、活化石。或者说李兆武就是“物化”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理念。李兆武治山、治水、造田、修路的整个过程,都贯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凝聚的伟大精神、酷暑寒冬之苦,起早贪黑之苦,缺吃少穿之苦...种种苦楚,别说一言难尽,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真是艰苦;但再苦再累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终于苦尽甘来,让村民们尝到了奋斗的甜头。我们进村采访时,很多村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提起那个年代,都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怀念的感觉,看不出一丝埋怨和后悔的神情。开凿山洞,炸药是自己熬制的,扁担是自己削制的,箩筐是自己编制的;筑坝砌窖,石灰是自己烧制的,石块是自己敲制的,就连石碾子石磨盘也是自己打制的。为了锻造钢凿和钢钎,他们支起了炉灶,成立了铁匠铺;为了烧造石灰,他们建起了灰窑,成立了石灰场...凡是能够自己干的事情,李兆武带领他的村民们,总是想方设法自己干。“自力更生“这四个字,在大水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几十年来,在李兆武的脑海里萦绕着: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党性主题。自入党任职以来,他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很少考虑个人得失。这种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却无怨无悔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或者可以说,更加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深刻地触动了我们的灵魂。李兆武的老伴多次对我们说,李兆武当支书那几十年,家对李兆武来说就是一个客店,他总是撂下饭碗就走人,晚上一进门就睡觉,天不明就起床,逢年过节,下雨下雪也是如此,不记得他睡过一次懒觉,他爹临终前,想见这个老生子一面,好多人叫了李兆武好多次,他才脚步匆匆赶到老爹面前,在老爹几近哀求的眼神下,他也没有待多大一会儿,就因为急着给生产队耩地而离开了,父亲咽气时,他还在地里忙活呢。李兆武是在父亲50多岁时降生的李家的唯一男子,父亲视其为掌上金蛋宝贝,深受中国传统孝文化熏陶的李兆武,事父至孝。人皆有父,父爱如山。如果李兆武对父亲的爱如山脉的话,但对生产队集体事业的爱却如山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临终守护,人伦大事。多少人因之快慰,多少人为之歉疚。为了集体的事业,李兆武放弃了对父亲的临终守护,这是多么大的牺牲和歉疚。李兆武的老伴儿还说,那时候来大水村参观的人走了一番又来一番,村里没有饭店,家里本就不多的“好面”—小麦面粉,李兆武和老伴舍不得吃,也不舍得让孩子们吃,总是烙饼、蒸馍、拉面给客人吃,孩子们在一旁偷悄悄看。那种情景真让人心酸,但李兆武就是心不软。 李兆武原是有公职的人,回家后失去了公职,由于实绩突出,李兆武又有最少两会机会提干出村。1970年被邯郸地区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邯郸地委政治处主任杜连达亲自组织以李兆武为代表等四位同志为学毛著讲用团,在邯郸十几个县巡回讲用,李兆武讲了他带领群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事例,很受大家欢迎,也感动了上级领导。 1974年农历八月初一,河北省委副书记吕玉兰带队在大水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山区建设现场会,中央农业部部长王观澜,亲临大会指导,表彰李兆武,你是河北省劳动模范,冀南大地一面山区建设红旗,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会后引起很大震动。很多单位聘请李兆武出山提干。武安市委组织部,邯郸地委政治处主任杜连达,专员李明魁等都给李兆武谈话,聘任提干,均被他婉言谢绝,并说感谢领导对我的深情厚爱,我还是回乡,因为我当年的承诺,使命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得干下去。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他尽辞掉了这样的好机遇,这样的好工作,同志们,当今世人,有几个人能办到?如果他不回村,如果他趁机会“被提干?以他的能力加人品,说不定有很多升迁和高就的机会呢。即使退一万步讲,做不了多大官,甚至什么官也不做,也应该能领取不菲的退休、养老金吧!但这一切都没有,李兆武仍然可以说很贫困。仗凭自己和老伴身体好,又勤劳,吃粮吃菜倒是不成问题,但缺钱,缺零花钱,仅靠政府给予的俩人每月总共1300元养老补贴过日子,连人情世故也不够。无灾无病还可将就,一旦有个发热感冒、头疼背痒什么的,连个药也舍不得吃。但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从李兆武老两口嘴里听到过什么怨言,没有从老两口脸上看出过什么悔色。无怨言、无悔色,当今社会,几个人能做到? 伺弄着三四亩山地、四五分菜园;饲养着一条老狗、十来箱蜜蜂。李兆武自耕自给、自食其力、从容淡定、沉静安闲,他的生产生活简单而充实,纯朴而偷快,这种乐天知命,自我满足的生活状态和处世态度,更深深敲击着我们的神经,在李兆武的世界里,没有攀比和攀附,不用机巧和机心,一切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寒来暑往,一年四季,走过一年又一年。曾经的奋斗,已经物化为水柜、梯田、道路、松柏;曾经的辉煌,已经定格为永久的记忆,珍藏在村民们心灵的底片上。“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鸿爪踏雪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在世,能为世界留下点什么,才不枉负生养我们的父母和关照、关怀、关心、关注我们的一代一代人。 李兆武的一生,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如今老矣,确有资格、资历、资本享受晚年的闲暇和静穆了,却仍然闲不下来。为的是不为社会添麻烦,不让子女背包袱,但对过去的功臣,我们却不能、也不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拿什么敬奉这位可爱的老人?我的良知时时叩问着我的良心! 李兆武的什么精钟感动我们,是他坚定的集体主义观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勤政务实为的作风;李兆武感动我们的,是他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人格魅力;李兆武感动我们的,是他气定神韵、沉稳冷静的人生态度。 李兆武真的感动了我们,这种感动将影响我们一生,温暖我们一辈子! 韩有昌 王宏生 2021年2月8日2021-02-23
-
全国第六届道德教育新闻人物 张智强张智强,河南省安阳市人,1985年1月出生。襄阳市襄樊医学院就读医学影像毕业。现于安阳市殷都区安阳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工作。 2009年,为了提高专业能力,扩宽专业视野,于是张智强主动申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超声医学。进修期间他努力学习,深入病房,至今仍与多位老师保持联系。后来为了专业提升,又多次到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短期进修学习。2017年,为了提升科室工作短板,张智强又主动与上级医院联络,帮助县人民医院院与省妇幼保健院建立联动机制,期间省妇幼保健院每月都会安排一位资深超声老师来到院指导诊断工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期间我院超声科与多位省级超声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13年起,为了拓宽工作思路,提升个人能力,张智强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并于之后两年连续取得了超声、放射两个专业的主管技师资格。 2017年,经人介绍张智强参与了一些社科工作,并于2018年光荣加入了九三学社。加入九三学社之后,他仍继续参与了一些社会工作。其中,他撰写的《关于县区级公共体系人才建设》提案被九三学社中央采纳并给予好评。他的关于社会云计算组模的想法被河南省政府采纳并已实施。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张智强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多项建议、提案。其中,关于口罩等防疫物品生产与储备的若干提案后来分别被安阳市政府及九三学社中央采纳,并已实施。关于《当前在武汉封闭性疫区推行重点人群CT筛查新冠肺炎的提案》当日即被转递九三学社中央并被采纳,这是以后防疫工作中普及CT筛查的核心理论及工作安排的重要理论依据;《关于封禁区的若干准备工作的一些建议》被九三学社中央采纳并转交中共中央,后来也已实施;《关于封禁区或紧急事态下区域物资配送的若干建议》被转交多处地方政府参考;《关于医疗机架仓内部清洁消毒技术及监督管理工作的提议》被安阳市政协采纳并转交安阳市卫健委实施,其相关建议及工作得到市卫健委好评。 2020年夏、秋两季,张智强还多次带领医疗队伍深入农村,为当地百姓带去了一些健康检查,并指导了一些防疫工作。连续多年被安阳县人民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20年,张智强被九三学社安阳市委会授予“思想宣传工作先进社员”荣誉称号。2021-01-16
-
曾轶可:唱好时代歌 做好公益人歌手曾轶可演唱时拍摄 曾轶可, 作为一名新时代知名歌手,曾因参加选秀节目《快乐女声》而一度成名,但也曾一度备受争议。她是一个擅于用文字诉说的女孩,没有因为争议就改变自己。多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创作,弹唱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演绎着属于青春的浪漫与哀愁,在音乐道路上始终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看过当年快女的人应该都知道曾轶可是靠着原创《狮子座》《最天使》这两首歌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为《2009快乐女声》的全国第九名。有的观众表示她写的歌非常有灵气,朗朗上口。而有些观众则认为她唱的歌简直是不堪入耳,绵羊音不说连调都不准。其实,不只是观众们的意见不一,就连《2009快乐女声》的评委也曾因为曾轶可,多次在舞台上发生争执。 知名歌手曾轶可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对曾轶可的歌表示不屑的人,如今的态度却也发生了大转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年来,流行音乐似乎一直在一种墨守陈规中重复着变换,这些花样并不能给观众带来太多的惊喜!而曾轶可创作的音乐作品能与时代同行,能进一步的深入人们的感情世界,展现她平静外表下的率真性情,始终能给青年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当2012年7月北京大雨肆虐北京之时。曾轶可当夜凌晨创作一首歌曲叫做《雨夜树》,缅怀因大雨逝去的人们。她在歌词中以“雨”的身份这样描述:“我不需要绿枝满丫,我不需要结果开花,不需要我的快乐建立在人们悲伤上下。” 当2020年的新冠肺炎席卷武汉之时,曾轶可又及时创作了歌曲《夏天最热那天》,并以此向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工作的一线人员致敬。她的歌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季的冬天,比以往更凛冽;外面有空气,却让人窒息。寻常的街景,从未如此诱人;若我的性命,换你的性命,好好的活下去。其实我也害怕,但至少和你一起,至暗的时刻,我们看不见,却听得更清晰。”这些正能量歌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都充分体现了她新时代独特的视角。 知名歌手曾轶可演出时拍摄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这样评价曾轶可:这个时代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歌手,曾轶可是我这些年见过最好的创作歌手,像她这样安静的作者,来写这一代人爱与愁的故事太少了。 音乐能带给人们快乐,公益事业可以温暖人心。近年来,曾轶可在公益的道路上也从不落后。 歌手曾轶可做公益时拍摄 2010年4月,她参加“香逸中央群星音乐盛典”,呼吁市民关注旱区儿童;同年的7月3日,她牵手宇速启动“轶可公益心”爱心活动;2011年,担任“湖南省保护母亲河行动”公益大使;2016年9月17日,在上海参加“美丽心灵基金会公益音乐会”第一站;在2020年的“相信未来”在线义演中,她与王菲、那英、TFBOYS、邓紫棋、林俊杰等明星大咖为大家带来的绝对的公益音乐盛典;最近的10月27日,她又再次重返12年后的地震山区四川绵竹,看望先天性残障小朋友以及因为地震导致伤残的孩子,并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些学习用品和精神食粮。 歌手曾轶可走进贫困学校做公益时拍摄 曾轶可的宣传片则以多场景和视角的切换表达了她希望通过音乐和观众交流,而不是借流言蜚语去认识和了解她。在曾轶可看来,音乐就是她和这个世界交流的语言和窗口。 “我不太会说话,但是我想唱好歌”,这是曾轶可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这也充分表达了她对音乐的的态度和执念。 知名歌手曾轶可 多年来,我们见证了曾轶可从风口浪尖到远离纷争,庆幸的是她一直用作品来证明自己。一路走来,不管是康庄大道,还是悬崖峭壁,她都有毅力和信心去面对生活的暴风雨,面对质疑和争议,她用实力证明了一切。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听听曾轶可最抨击内心的声音与音乐,虽不完美,但最真实、最动人、最美好,还是让我们从她的作品中慢慢寻找答案吧。就像夏日午后的风吹着你,窗外夕阳下美好的少年正在追逐打闹那种舒服的浪漫。(许顺喜)2021-01-13
-
那村那景那乡情——安阳市“光影视觉”导师工作室“走近醉美杜庄”新农村建设采风行 冬日暖阳杜庄行, 瞬间快门留光影。 乡村振兴新气象, 那村那景那乡情。 2020年12月16日,冬日暖阳,安阳市“光影视觉”导师工作室成员一行13人,驱车20公里,来到被列为安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瓦店乡杜庄村进行采风。这次活动,得到了安阳市新超越教育的大力支持。 大家伴着导游充满激情的解说和对故土深切的眷恋,走进了杜庄。 工作室成员感受着北方平原民居特色,体味着北方农耕文化,赞叹着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一路进行着摄影创作。 在冬日的暖阳里,让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光影下的杜庄…… 杜庄大到一房一屋,一景一物,小到一砖一石,一瓦一木,无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见证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导游给大家讲解了杜庄二期建设的一些规划和理念,突出自然、生态、绿色的主旋律,使杜庄村真正成为了美丽乡村、魅力乡村,真正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实施目标:确保了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我们相信杜庄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自由创作阶段,大家徜徉在幽深的弄堂里、和煦的阳光下、青灰的古建前,浓浓的乡愁乡情油然而生,让人流连忘返。 安阳县瓦店乡杜庄古村,经过美丽乡村建设,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向世人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的魅力。 醉美杜庄,让您忘记都市的喧嚣,回归田园的宁静。 醉美杜庄欢迎您!2024-09-12